由于煤是由植物遺體形成的沉積礦床,因此其分布與地史時期植物演化密切相關(guān)。早古生代植物演化處于低級階段,只有水生菌藻類植物,因此只形成高灰分、低熱值的“石煤”。泥盆紀(jì)開始,植物在陸地繁衍, 才產(chǎn)生具真正意義的腐植煤,中國云南祿勸中泥盆世地層中即夾有薄煤層,但經(jīng)濟價值不高。中國主要成煤時代為石炭紀(jì)、二疊紀(jì)、侏羅紀(jì)、白堊紀(jì)和第三紀(jì)。
1)石炭紀(jì)含煤地層分別位于下石炭統(tǒng)及上石炭統(tǒng)。早石炭世含煤地層主要分布于中國南部,以湘中、湘南、粵北、贛西等地發(fā)育較好,并在湘中形成一些重要的煤礦區(qū)。湘中早石炭世劃分為下部巖關(guān)階及上部大塘階,大塘階的巖石地層單位有三部分,即下部石子灰?guī)r、上部梓門橋灰?guī)r,及夾在二者之間的測水煤系。該煤系以湘中雙峰縣測水之畔的研究而得名。測水煤系分為上、下兩段,下段為含煤段,一般厚度60~80m,以泥巖和粉砂巖為主,夾菱鐵礦結(jié)核,常含兩層可采煤層,分別稱3號煤及5號煤,煤厚一般2m左右。上段不含煤或僅含煤線,一般厚度70~90m,由石英砂巖、粉砂巖,泥巖及泥灰?guī)r組成,底部以一套厚層狀石英砂巖或含礫石英砂巖與下段為界。測水組的植物化石由Cardiopteridium spetsbergense-Archaeocalamites scrobiculatus-Rhodeopteridium spp. 組合,即鏟羊齒-古蘆木-須羊齒植物化石組合為代表,是中國早石炭世晚期的一個植物群落。與其共生的動物化石主要出現(xiàn)在上段地層,有珊瑚Yuanophyllum, Kueichouphyllum, 類Eostaffella, 腕足類Gigantoproductus等,說明其時代相當(dāng)維憲期。
在湖南的西南方向,云南東部的早石炭世含煤地層稱萬壽山組,其層位可能略低于測水組,亦產(chǎn)煤層;洷钡能饺厣浇M及桂北的寺門組與測水組完全相當(dāng),均含可采煤層,但經(jīng)濟價值略遜于湘中。自湖南以東的相當(dāng)沉積包括江西之梓山組,粵東的忠信組,閩西的林地組以及浙西的葉家塘組,其層位約略高于測水組,且一般不含可采煤層。此外,蘇皖南部的同期沉積稱高驪山組,但其地層特征與測水組的可比性已很不明顯,顯示它們雖然同屬華南沉積區(qū),卻由于江南古陸相隔而具有各自的特色。在華北沉積區(qū),早石炭世的中朝地臺仍處于隆升狀態(tài),其南緣瀕臨秦嶺海槽,在陸緣區(qū)有下石炭統(tǒng)發(fā)育,但經(jīng)過多次的俯沖、對接和碰撞之后,現(xiàn)僅于豫南固始、商城及陜南山陽、鳳縣有局部殘留。固始的楊山組在多層礫巖中夾有多層極不穩(wěn)定的薄煤層,是活動區(qū)含煤沉積的特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