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中國三疊紀含煤地層主要分布在三個地區(qū),即西南區(qū)、東南區(qū)和西北區(qū)。西北區(qū)在鄂爾多斯盆地、庫車盆地等處均有分布并含可采煤層,但由于這一地區(qū)侏羅紀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因此三疊紀部分相對便不甚重要。與此相反,另兩區(qū)由于煤炭資源相對貧乏,三疊紀煤炭資源雖不及二疊紀豐富,但在一些地點仍不失為重要的開發(fā)對象。因此以下將著重介紹西南區(qū)及東南區(qū)的含煤地層。
西南區(qū)的三疊紀含煤地層需要由兩個剖面作為代表。四川盆地中這一含煤地層分布面積最廣,主要含煤層位稱須家河組,可分為6個巖性段,1、3、5段為砂巖段,2、4、6段為含煤段,共厚500~600m。含煤段為粉砂巖、泥巖、碳質(zhì)泥巖及煤層,含煤10余層,可采煤2~3層。在四川盆地西北部,須家河組之下還有一個含煤組,稱小塘子組,厚150m,由黃灰色砂巖、粉砂巖組成,下部含煤,含煤數(shù)十層,可采總厚可達30~50m。多數(shù)情況下小塘子組缺失,須家河組超覆于中三疊統(tǒng)雷口坡組之上。須家河組及小塘子組所含植物化石為叉羽葉-大網(wǎng)羽葉組合,并產(chǎn)諾利期雙殼類,時代為晚三疊世中期。此外在川西的渡口、鹽邊,以及滇北的永仁一帶,含煤地層厚度大,含煤層數(shù)多,是最重要的三疊紀含煤區(qū)。此間主要含煤層位稱大蕎地組,由礫巖、含礫砂巖、砂巖、粉砂巖、泥巖和煤組成,具明顯的韻律交替,煤層于中部富集。地層總厚在渡口一帶可達2 260m,含煤近百層,可采37層,總厚30余m。所產(chǎn)化石除植物外還有少量雙殼類及魚龍牙,層位可能較須家河組略低,時代為卡尼至諾利期,上覆地層寶鼎組亦有煤層,但含煤性差,有時可對大蕎地組形成超覆。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