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以贛中的樂平、豐城為代表,稱龍?zhí)督M。在自浙北至贛西的多數(shù)范圍內,按巖石地層特征可分為4段:下部官山段,由砂巖、粉砂巖、泥巖以及碳質泥巖和薄煤層組成,亦稱A煤組,其上部為中粗粒長石石英砂巖。中部老山段是主要含煤段,下部以頁狀泥巖為主,夾粉砂巖,含主要煤層,層數(shù)少但有一層穩(wěn)定可采,稱B煤組;其中部和上部為海相碎屑巖,中部以富含菊石化石為特征,上部以富含小個體腕足類化石為特征。龍?zhí)督M的中上段為獅子山段,是一個以細砂巖為主的巖段;龍?zhí)督M上段稱王潘里段,是又一個含煤段,以細砂巖、粉砂巖為主,含煤層數(shù)多但煤層薄,稱C煤組。龍?zhí)督M的正常厚度約為400m左右。贛中的地層剖面雖可代表華南中部的一般面貌,但各地的差別仍十分明顯,無論是地層厚度、巖性還是巖相、含煤性等等,甚至包括下伏及上覆地層巖性特征均有顯著不同。研究和解釋這些差別是華南含煤地層工作者關注的焦點。在多數(shù)情況下,老山段B組煤的沉積代表了本區(qū)一個基盤相對穩(wěn)定階段,其上的海相層也具有開闊的陸表海沉積面貌,有條件成為區(qū)域地層對比的標尺。差別的實質主要反映在老山段以下和以上兩個方面,以下(官山段及相應沉積)由于底盤凹凸不平的地形反差,而導致地層厚度的巨大差異;以上(獅子山段、王潘里段及相應沉積)則因穩(wěn)定期后的相對活動,而導致地層缺失或巖相變化。龍?zhí)督M含豐富的動植物化石,從、菊石、珊瑚和腕足類等內容均指示其時代為晚二疊世早期,因此已以“龍?zhí)峨A”命名為中國二疊紀的一個階名。至于在蘇南、湘南等地曾在龍?zhí)督M下部發(fā)現(xiàn)屬于中二疊世晚期的生物分子,又可以說明作為巖石地層單位的龍?zhí)督M在一些地區(qū)是穿時的,它同樣是由于底盤的地形反差所引起,并導致沉積初始時間有早遲之別。
西部以黔西的六盤水地區(qū)為代表,這是華南最重要的含煤區(qū)。這里的龍?zhí)督M可以分為三段,下段以粉砂巖、泥巖為主,其中細砂巖由玄武巖巖屑和凝灰?guī)r巖屑組成,并有生物灰?guī)r夾層,含煤多層,但厚度不大。中段以砂巖、粉砂巖為主,是主要含煤段,含煤幾十層,包括1~2層厚煤層,在泥巖及泥灰?guī)r夾層中含小個體海相動物化石。上段由砂巖、粉砂巖和泥巖組成,夾薄層灰?guī)r及黑色泥巖,含煤幾十層,薄及中厚煤層均有,一般較穩(wěn)定。黔西龍?zhí)督M下伏地層為峨眉山玄武巖,上覆地層為飛仙關組。上段地層所含化石包括菊石Pseudotirolites, 類 Palaeofusulina等,因此認為屬長興階,也有人將此段地層另立組名,實際上仍屬巖石地層單位龍?zhí)督M的穿時現(xiàn)象。由六盤水向西,沿鹽津、宣威、個舊一線西側,二疊紀含煤地層稱宣威組,為陸相含煤地層,由砂巖、粉砂巖、泥巖組成,夾菱鐵礦,局部發(fā)育有礫巖及砂礫巖,厚度變化大,由10m至300m,一般100m,東厚西薄,含煤1~數(shù)十層不等。由黔中向東,在黔東、川東南、鄂西北一帶,晚二疊世地層稱吳家坪組, 以灰?guī)r為主, 僅在底部有10m左右的砂泥巖段,含不穩(wěn)定薄煤層。桂中、桂西晚二疊世地層稱合山組, 也是以灰?guī)r及硅質巖為主, 底部含煤,與前者不同的是上部還增加一個含煤組, 均為薄煤層。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