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晚石炭世含煤地層主要分布于中國北部,并且和以上的二疊紀含煤地層形成一套連續(xù)的、密不可分的含煤沉積,因此常統(tǒng)稱為石炭紀—二疊紀含煤地層。華北北部石炭紀—二疊紀含煤地層以山西太原為代表,自下而上的巖石地層單位為本溪組(或鐵鋁巖組)、太原組、山西組、下石盒子組、上石盒子組和石千峰組。其中太原組和山西組是主要含煤層位。太原組由砂巖、粉砂巖、泥巖和層數(shù)不等的灰?guī)r及煤層組成,厚90~100m。愈向北灰?guī)r層數(shù)愈少以至缺失,向南則層數(shù)逐漸增多。含可采煤4~6層,其中主要可采層2層,位于太原組下部,一般稱為8號煤和9號煤。山西組由砂巖、粉砂巖、泥巖及煤層組成,厚50~60m,不含石灰?guī)r,含可采煤4~5層,其中主要可采1層,位于山西組中上部,一般稱為2號煤。這一煤層在廣大的華北盆地穩(wěn)定分布,多成為各地最主要的可采層,常被冠以不同名稱,如大煤、香煤、2號煤、3號煤等等。華北南部石炭二疊紀含煤地層以河南平頂山為代表,自下而上的巖石地層單位為鐵鋁巖組、太原組、山西組、(下)石盒子組、大風口組和石千峰組。此間之大風口組可以與太原的上石盒子組相當,但由于其中含可采煤層而且?guī)r層顏色明顯不同而另有組名。和華北北部不同,這里的太原組一般只含局部可采的薄煤層,其主要含煤層位為山西組和大風口組。山西組由砂巖、粉砂巖、泥巖和煤層組成,厚約70m,含可采煤1~3層,主要可采一層,稱二1煤,實即全區(qū)可以對比之大煤。大風口組由砂巖、粉砂巖、紫斑泥巖和煤層組成,厚500m左右,含局部可采煤5~6層。由河南向東淮南一帶的大風口組含可采煤層更多,其中13號煤成為首要主采煤層。
華北北部太原組含多層石灰?guī)r,底部灰?guī)r層中含類Triticites, 屬石炭紀;上部灰?guī)r含Pseudoschwagerina, 屬二疊紀,因此太原組為一穿時的巖石地層單位。而華北南部太原組底部灰?guī)r即已出現(xiàn)Pseudoschwagerina、Sphaeroschwagerina等典型分子,說明其全屬二疊紀,而不包括石炭紀;?guī)r層以下雖然也有鐵鋁巖組,但它并不是莫斯科期(Moscovian),而是阿賽爾期(Asselian)的。這就是巖石地層單位穿時的普遍性,也是地層和含煤層位自北向南逐漸抬高的基礎(chǔ)。從石炭紀晚期至二疊紀正是華夏植物群發(fā)育繁盛之期,太原組內(nèi)產(chǎn)早期華夏植物群;山西組產(chǎn)中期華夏植物群之A期,即前期;上石盒子組及大風口組產(chǎn)晚期華夏植物群之A、B期,即前、中期。值得指出的是華北北部與南部在植物群內(nèi)容上存在一定差別,尤其在晚期華夏植物發(fā)育時期差別更趨明顯,華北南部具有更多華南的色彩。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