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盆地的早、中侏羅世含煤地層可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富縣組,分布范圍局限于盆地東部及東北部,僅含薄煤層。上部為延安組,是主要含煤層位,底部以灰白色砂巖為主,向上為具韻律結(jié)構(gòu)的碎屑含煤沉積,煤層在剖面中均勻分布。盆地內(nèi)各地含煤性差別很大,巖組定名地點(diǎn)延安、富縣一帶的延安組并不含煤;盆地北部榆林、神木、東勝一帶含可采煤6~7層,總厚20m以上;盆地西部和西南部是另一個富煤區(qū)段,分屬陜、甘、寧省,煤層總厚亦可近20m。一般認(rèn)為富縣組屬早侏羅世。延安組所含植物化石為錐葉蕨-擬刺葵組合,銀杏類數(shù)量很多,錐葉蕨中以Ca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為代表。瓣腮類為珠蚌-費(fèi)爾干蚌組合,上部且含假鉸蚌。時(shí)代以中侏羅世為主,也不排斥下部包括早侏羅世晚期的可能。延安組常超覆于晚三疊世延長統(tǒng)之上,以上則為中侏羅世的直羅組所覆。
除西北區(qū)外,北京的侏羅紀(jì)含煤地層也很著名,稱為門頭溝煤系或門頭溝群,厚700~1 000m,自下而上包括杏石口組、南大嶺組、窯坡組和龍門組,其中南大嶺組為火山巖系,窯坡組為主要含煤層組。窯坡組一般厚400m左右,含可采煤4~9層,總厚可達(dá)10m。所含植物化石仍為錐葉蕨-擬刺葵組合,下部所含瓣腮類包括侏羅紀(jì)早期的分子,時(shí)代仍為早、中侏羅世。
6) 白堊紀(jì)含煤地層主要指下白堊統(tǒng),分布范圍集中于中國東北部,包括東北三省和內(nèi)蒙古東部。由于含煤地層發(fā)育于各個小型盆地群當(dāng)中,因此各地差別較多,可以由三個比較重要的剖面代表一般情況。
大興安嶺、海拉爾盆地群的含煤地層稱扎賚諾爾群,包括下部大磨拐組及上部伊敏組。大磨拐組可分為下段粗碎屑巖,中段砂泥巖和煤層,上段厚層泥巖、砂巖夾砂礫巖,在伊敏煤田含13~17個含煤組,煤層總厚達(dá)123m。伊敏組由細(xì)砂巖、粉砂巖、泥巖和煤層組成,主要在下段含煤,可采者4~6層組,總厚105m。扎賚諾爾群與二連一帶的巴彥花群以及哲里木盟一帶的霍林河群可以相當(dāng)。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