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向民:地質學是一門復雜的科學,知識體系龐雜,外向關聯度極高,實踐依賴性強,且與人類經濟社會環(huán)境聯系密切。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加上地質學本身的特點,使得中國地質教育從一開始就有兼容并蓄、崇實致用的理念自覺。具體來說,即:重視基礎(專業(yè)基礎、數理化及外語)、兼容并蓄(開設多門地理學、氣象學、氣候學等課程)、理論聯系實際(開設經濟地理學等課程)、重視實踐教學。
雖然在戰(zhàn)爭年代,時局動蕩,地質工作的條件十分惡劣,但老一輩地質學家仍然開創(chuàng)性地進行了地層、古生物、構造地質等基礎地質工作,獲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學發(fā)現,創(chuàng)新了地質學理論,在某些重要領域達到了當時的國際水平。例如翁文灝關于甘肅大地震的地質調查,開創(chuàng)了用構造活動性研究地震的先河;孫云鑄關于中國寒武紀三葉蟲的研究,奠定了中國寒武紀下、中、上三分的化石依據;裴文中周口店猿人的研究結果,奠定了“北京猿人”的國際地位;李四光創(chuàng)立了地質力學理論、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蜓科鑒定新理論……這些成果為新中國成立后大規(guī)模開展地質礦產調查、開發(fā)與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為新中國地礦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農商部地質研究所的教室中國礦業(yè)報:新中國成立以來到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地質教育事業(yè)取得了哪些進展?
杜向民: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1949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教育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的總方針!暗刭|部是地下情況的偵查部,地質工作搞不好,一馬擋路,萬馬不能前行。”時任國家主席毛澤東這句形象的比喻,正是地質工作在當時國民經濟建設中重要程度的真實寫照。
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建設,煥發(fā)了中國地質教育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短短17年,我國就建成了初具規(guī)模的地質教育體系,在師資培養(yǎng)、基礎建設、實驗室建設及教育體制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截至1966年,除地質部三所地質學院外,全國30多所院校都設有地質系或地質專業(yè),另有37所地質類中等專業(yè)學校,共為國家培養(yǎng)研究生、本科生、?粕、中專生累計11萬人。
從1952年起,我國參照蘇聯模式,對大學的類型、學科、布局進行了大規(guī)模調整,翻譯蘇聯教育的理論著作和教材,邀請?zhí)K聯專家擔任教育部顧問、學校顧問和教師,派遣留學生到蘇聯學習等。在此之前,我國高等學校只設系(科),未分專業(yè),蘇聯高等學校則是按專業(yè)培養(yǎng)人才。這次調整之后,我國基本上采用了蘇聯高等學校的專業(yè)目錄,開始依據專業(yè)設置來進行人才培養(yǎng)。例如,北京地質學院從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和教材等,都仿照莫斯科勘探地質學院。北京大學地質學專業(yè)在1955年恢復招生時,其教學計劃是參照1949年莫斯科大學和列寧格勒大學地質學系的教學計劃,結合我國綜合大學地質學系的實際情況和國家需要而擬定的。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