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些則已和境外投資銀行有過初步的合作協議,等待國內煤老板收購印尼煤礦后,運作上述煤礦前往澳洲或加拿大股票交易所礦業(yè)板上市,后者只需要煤礦公司提供透明的礦產儲量資料等,無須經營利潤,就能允許其上市交易.
江浙人探路
面對印尼投礦預期高回報的誘惑,國內煤老板們不再重復著此前瘋狂投身山西煤礦炒作的景象,反而選擇"再看看,再想想,再等等".
約書亞國際開發(fā)有限公司CEO陳偉今透露,目前已在印尼運作煤礦投資業(yè)務的國內煤老板約有百位,且以江浙煤老板居多,且基本選擇收購一些儲量約數千萬噸的中小型煤礦,單筆投資額基本不超過億元.
"一方面是山西煤礦整合潮讓煤老板感到風險評估的重要性,一方面他們也在摸著石頭過河,即使他們相信投資印尼煤礦存在高投資回報,但也會四處打聽印尼煤礦投資環(huán)境的各種潛在風險."他的觀點,得到數位煤老板的證實.
"曾有幾位煤老板考察過,后來覺得印尼煤礦投資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因素相當多,就選擇觀望了."上述付姓的煤老板說.他眼里的"不確定性因素",首先是國內煤老板收購印尼煤礦,必須找當地人作為礦場所有人;其次是印尼一些大中型港口均被大型公司持有,他們通常優(yōu)先照顧自家運輸生意,有時國內煤老板要將當地煤礦運上船賣到中國,得等待相當長時間,因此運輸裝卸及倉儲費用就可能占約30%開采總成本.
"印尼有些港口對煤礦裝卸運輸費用是有自主定價權的,他們發(fā)現煤礦運輸量增加,會相應提高裝卸運輸費用至16美元/噸,運輸淡季則只需12-13美元/噸,煤礦的運輸費用基本難以固定下來,對煤礦開采的利潤率影響就相當高."陳偉今透露.
讓國內煤老板更憂心的,是印尼當地煤礦評估報告是否存在"水分"--相當多印尼煤礦報告都用印尼語寫的,或許只有當地人掌握最詳盡的煤礦信息,當國內煤老板拿到這些報告后,不得不警惕由翻譯錯誤帶來的煤礦儲量與估值虛高,及不敢相信少數印尼煤礦評估報告的煤礦儲量與開采可行性如此"完美".
然而,有國內煤老板選擇謹慎觀望,也有同行勇于"走出國門續(xù)寫投煤致富的故事",他們邊摸索邊實踐,并找到一些貌似安全可靠的風險防范措施.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