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十六世紀時,人類才了解到地球只不過是太陽系的另一顆行星而已。
地球不需太空探測船才可認識,但是直到二十世紀我們才真正勾勒出整個地球的全貌。 當然能自太空中取得它的影像是其中相當重要的因素,地球的太空影像對天氣預測,尤其是臺風 (颶風)的預報來說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從太空看到的地球真是非常美麗、可愛。
由化學組成成分及地震震測特性來看,地球本體可以分成一些層圈,以下就標示出它們的名稱與范圍(深度,單位為公里):
0~40地殼40~2890地幔2890~5150外地核5150~6378內(nèi)地核
固態(tài)的地殼厚度變化頗大,海洋地區(qū)的地殼較薄,平均約7公里厚;而大陸地殼就厚得多,平均約40公里厚; 地函也是固態(tài),不過在它上部有一層極小部分熔融的區(qū)域,稱為軟流圈 ,其上的地函最頂部及整個地殼則稱為巖石圈 ;至于外地核是液態(tài)而內(nèi)地核是固態(tài)。 這些不同的層圈都是以不連續(xù)面為界,最有名的就是在地殼與地函之間的莫氏不連續(xù)面 (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
地幔占有地球的主要質(zhì)量,地核反而位居其次,至于我們生存的空間則只是整個地球極小的一部分而已 (質(zhì)量,單位為10的24次方公斤:大氣層 = 0.0000051,海洋 = 0.0014 ,地殼 = 0.026,地幔 = 4.043,外地核= 1.835,內(nèi)地核 = 0.09675,)
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鐵 (或鐵鎳質(zhì)),不過也可能有一些較輕的物質(zhì)存在,地心的溫度約有7,500K,比太陽表面溫度還高;下部地函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矽、鎂、氧,再加上一些鐵、鈣及鋁;上部地幔主要成分則是橄欖石及輝石 (鐵鎂矽酸鹽巖石),也有鈣和鋁。 以上這些瞭解都是來自于地震震測資料,雖然上部地幔的物質(zhì)有時會因著火山噴出熔巖而被帶到地表來,但是我們?nèi)詿o法到達固體地球的主要部分,目前的海底鉆探行動連地殼都尚未挖穿。地殼的成分則主要是石英 (二氧化硅)及硅酸鹽類如長石。 整體估算,地球化學組成的重量百分比為: 鐵34.6% ,氧29.5% ,矽15.2% ,鎂12.7% ,鎳2.4% ,硫1.9% ,0.05% 鈦 。
地球是平均密度最大的主要星體。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