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控礦地層及其巖性特征
八卦廟及外圍金礦含礦地層為上泥盆統(tǒng)星紅鋪組,含礦巖石為一套熱水沉積細碎屑巖。礦體主要賦存于(八卦廟金礦、柴螞金礦的賦礦地層)或D(絲毛嶺金礦、沈家灣灣金礦的賦礦地層)地層中。該地層是由鐵白云質粉砂質千枚巖、斑點狀鐵白云質粉砂質千枚巖夾條帶狀大理巖化灰?guī)r組成,以穿插石英脈、蝕變褪色化為特征。
3.3 礦化蝕變特征
與金礦化關系最為密切的巖石為石英脈、斑點狀鐵白云質粉砂質千枚巖。石英脈若是很破碎,并包卷有千枚巖角礫,在脈中或脈體邊部圍巖中含有較多的黃鐵礦、磁黃鐵礦,與金礦化關系密切,反之,則與金礦化關系不密切。
4 八卦廟及外圍金礦的富集成礦規(guī)律研究
金礦礦化蝕變體受脆一韌性剪切帶和地層聯(lián)合控制,礦體或礦化體主要賦存在條帶狀大理巖與鐵白云質粉砂質千枚巖、斑點狀千枚巖接觸界面偏千枚巖一側,帶內(nèi)含金屬硫化物石英脈發(fā)育,巖石具不同程度的褪色、破碎,斑點狀構造發(fā)育,礦(化)體空間形態(tài)呈梭狀、魚脊狀、囊狀等,并具向東側伏之特征,側伏角為25°~35°。若礦化蝕變較弱,則蝕變體表現(xiàn)為走向延長極其有限,對應連接極不協(xié)調,沿脈坑道控制的礦化蝕變體則表現(xiàn)為傾伏尖滅、再現(xiàn)的特征,平面上礦化蝕變體呈橢圓狀、月牙狀、新月狀、“W”狀及“M”狀,縱切面上呈多條平行向東傾伏的小礦化蝕變體,橫剖面上呈分布在不同標高的多條扁豆體、小揉皺及小透鏡體?傊,一條礦化蝕變體是由多條走向長幾米至十幾米厚度規(guī)模不等的向東以3O°±側伏角傾伏的“魚群狀” 小礦化蝕變體組成。柴螞金礦的礦體屬于這一類型。若礦化蝕變較強,則“魚群狀” 的小礦體就組成一個厚大礦體,單個“小魚”為富礦,“小魚”與“小魚”之間為(相對)貧礦,這樣整個“魚群”就構成一個厚大礦體。八卦廟金礦厚大礦體就屬于這一一類型。
綜合研究認為,NE向小斷裂或節(jié)理密集帶對礦體有疊加富集作用,且影響了礦體的產(chǎn)狀和形態(tài)。NE向小斷裂或節(jié)理中往往以石英脈充填。蝕變帶(脆-韌性剪切帶)中NE向石英脈發(fā)育,金品位就高,反之金品位就低。但離開了蝕變帶(脆-韌性剪切帶),巖石中NE向石英脈再發(fā)育,也不含礦。金元素主要富集在脆-韌性剪切帶與NE向斷裂或節(jié)理密集帶交會部位附近形成金礦。
發(fā)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