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家地質公園申報和評審機制始于2000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chuàng)建世界地質公園網絡計劃的推動下,由國土資源部牽頭組織建立了新型國家地質公園。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先由政府批準建立國家地質公園的國家。國土資源部作為我國地質公園的主管部門,高度重視地質公園建設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
截至2016年年初,我國已有284處國家地質公園,這些地質公園在保護地質遺產、普及地球科學知識、促進地方經濟發(fā)展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如何圍繞這個平臺把科普與旅游有機結合在一起并非易事。如今,很多地質公園仍停留在傳統的“書齋式系統性灌輸教育”模式上,游客不太能夠接受,這必然會影響地質公園作用的發(fā)揮,尤其是在提升公眾科學素質方面。隨著受眾需求的不斷提高,地質公園科普模式的發(fā)展也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那么,地質公園建設該向什么方向轉變?變什么?如何變?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副會長陳安澤研究員給出了答案。
筆者:您是中國旅游地學學科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的倡議者,您認為地質公園與其它公園相比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建設地質公園的宗旨是什么?
陳安澤:通俗地講,地質公園就是以地質景物為主要觀賞對象的公園。地質景物簡稱地景,也稱地質遺跡,它們是在漫長的地球形成、發(fā)展演變過程中留下的痕跡。眾所周知,地球從誕生到現在已有46億年歷史,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內,蘊育了生命,形成了山川秀美的大千世界。今天我們看到的奇峰、異洞、怪石、火山、冰川、峽谷、瀑布、泉水、湖海、沙漠以及保存在巖層中的生命(古生物)遺跡和地質構造形跡,都是地球演變歷史的天然記錄,統稱地景。它們不但是人類追溯地球歷史的實物檔案,也是人類回歸自然、享受自然、修養(yǎng)身心的休閑游憩對象。
國家地質公園是國家公園(我國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的一種類型,它與一般公園的最大區(qū)別在于:一是景物的地質科學性強;二是設施、組織、導游的科學性要求高,游客在游玩過程中可獲取到較多的科學文化知識。
建立地質公園主要有三項目標:一是保護地質遺產,保護自然環(huán)境;二是進行廣泛的地球科學教育;三是通過開展科學旅游,促進當地經濟發(fā)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所以支持建設世界地質公園,不僅僅是為了保護,也是因為這些地質公園從誕生之日起便受到世界各國專業(yè)學者和愛好者的歡迎。截至2016年年初,全球范圍內已有120處世界地質公園,其中我國有33處。鑒于世界地質公園在保護地質遺產、普及地球科學知識、促進當地經濟發(fā)展中取得的杰出成就,2015年11月1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全體會議上,195個成員國一致通過將世界地質公園正式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地球科學與世界地質公園計劃”。至此,世界地質公園獲得了與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人與生物圈計劃等項目同等的法律地位?梢灶A見,全球申報世界地質公園以及依托地質公園為平臺開展地學旅游的熱潮即將到來。 [1] [2] [3] [4] [5] [6]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