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區(qū)自燕山運動后整體上隆,聚煤作用發(fā)生在隆起背景下的山間盆地中,又可分為斷陷盆地、拗陷盆地及侵蝕(溶蝕)盆地等。川滇區(qū)共有晚第三紀含煤盆地150個以上,最著名的是開遠小龍?zhí)逗驼淹ǖ忍。小龍(zhí)稙橐晦窒菪团璧,含煤地層稱小龍?zhí)督M,屬中新世,主煤層位于中段,厚40~223m,盆地中心最厚,向盆緣分岔并減薄。昭通含煤地層稱昭通組,屬上新世,主煤層也位于中段,最大厚度190m。盆內(nèi)由兩個古山梁分割成三個洼地,洼地中煤層最佳,當M2煤層沉積時沉積物已漫過古梁,煤層得于全區(qū)分布。盆地基底為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灰?guī)r,碳酸鹽巖分布區(qū)溶蝕為洼地,玄武巖分布區(qū)則成為殘存山梁,為一侵蝕型盆地。
臺灣中新統(tǒng)為含煤沉積,分布于中央山脈的西麓,為一套冒地槽式地層,厚達5 500m以上。其中包括三個含煤組,下部木山組,含可采煤1~2層;中部石底組,含可采煤7層,上部南莊組,含可采煤2~4層,一般均為單層厚度小于1m的薄煤層。自北向南地層增厚,沉積物顆粒變細,海相層增多,含煤性變差。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