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早白堊世聚煤特征
中國早白堊世的聚煤作用主要集中于東北三省和內(nèi)蒙古東部,都以孤立盆地的形式出現(xiàn),一系列在構(gòu)造、沉積和聚煤特征上相似的盆地組成盆地群。從成因上區(qū)分,大部分盆地是斷陷型的,少部分是拗陷型的。從煤層聚積時期看是屬于早白堊世的,但從盆地演化過程看則始于晚侏羅世。盆地分布與晚侏羅世火山活動關(guān)系密切,在火山噴發(fā)強烈地區(qū)盆地規(guī)模大、含煤性好,反之則差。斷陷盆地沉積充填序列呈五段式,即底部粗碎屑巖段、下含煤段、湖相段、上含煤段、頂部粗碎屑巖段。盆地群的特征自西向東有所不同,可依近南北向的大興安嶺和伊蘭-伊通斷裂帶為界,將其分為各具特點的西、中、東三帶,再加上拗陷型盆地,一起可區(qū)分為四種情況。
1.西帶
是早白堊世最大的聚煤盆地群,主要分布于內(nèi)蒙古范圍內(nèi),廣布于內(nèi)蒙古的東部和中部,又可以分為北側(cè)的海拉爾盆地群和南側(cè)的二連盆地群。
海拉爾盆地群包括大小盆地30個,含煤地層為扎賚諾爾群,下含煤段含煤5~20層;總厚10~90m; 上含煤組含煤3~4層,總厚10~80m,其中主煤層一般厚10~50m。東南方向部分發(fā)育上、下兩個含煤組,向西北方向多數(shù)僅有下煤組。主要煤盆地包括扎賚諾爾、伊敏、大雁等。
二連盆地群包括大小盆地118個,含煤地層為巴彥花群,下含煤段含可采煤8~13層,可采煤總厚45~80m;上含煤段含可采煤6~9層,可采煤總厚120m,其中6號煤層最大厚度可達114m。其中下含煤段主要分布于東部,上含煤段分布廣泛。有代表性的煤盆地包括霍林河、巴彥花、勝利、巴音寶力格等。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