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統(tǒng)承壓含水層組: 最大視厚度970 m,含水層為砂巖、礫巖,一般延伸長度 n×103~ n×105m, 孔隙度15%~2O% ,隔水層為泥巖、砂質泥巖。
中新統(tǒng)承壓含水巖組: 最大視厚度 2218.6 m,含水層為砂巖、粉砂巖、含礫砂巖,一般延伸長度 n×(104~105)m, 孔隙度 10%~25%,隔水層為泥巖。
漸新統(tǒng)承壓含水巖組: 最大視厚度 788.9m,含水層為砂巖、粉砂巖、礫巖,一般延伸長度 n×(103~104)m,孔隙度 15%~2O%,隔水層為泥巖。
3 成礦前景分析
3.1 有利因素
柴達木盆地周邊高山的蝕源區(qū),巖性主要是下元古界達肯達坂群和海西期中酸性、酸性侵人巖。他們的鈾含量相對較高:達肯達坂群上亞群 (Pt21) 鈾為 4.3×1O-6,海西期二長花崗巖(ηr34-1) 鈾為 3.9×10-6,花崗巖(r34-2) 鈾為 4.3×lO-6,古生界奧陶系中酸性侵人巖中花崗巖的鈾含量為(1.04~4.61)×10-6, 平均值為2.74×1O-6 。且鈾相對變遷系數(shù)小于, 說明有活化鈾遷出,是層間氧化帶型鈾礦成礦的有利鈾源區(qū)。
柴達木盆地第三紀在短暫的干旱氣候之后,有長時期的相對溫濕氣候,并多次重復,這種溫濕一干熱一相對溫濕一干旱氣候的變化,有利于砂巖型鈾礦成礦有利的泥一砂一泥地層結構形成。特別是上新世末,地層褶皺隆起,有利于蝕源區(qū)鈾的氧化、 溶解和遷移,也有利于富鈾含氧地下水的形成,并在高滲透巖層中向深部遷移,形成層間氧化一還原帶。
柴達木盆地第三系灰色、雜色碎屑巖系,是砂巖型鈾礦的含礦主巖。巖石富含還原劑( 有機質、 金屬硫化物等) 、結構松散、比重小、孔隙度大、透水性好、滲透系數(shù)大、砂體延伸穩(wěn)定,并且有一定的厚度, 其頂、 底板具有穩(wěn)定的隔水層 ( 泥巖、 粉砂質泥巖) ,在垂向上構成泥一砂一泥結構。這種干濕交替氣候條件下沉積的雜色碎屑巖建造, 富含有機質,粒級韻律層發(fā)育, 且砂巖、泥巖互層產(chǎn)出,是可地浸砂巖型鈾礦成礦的必備地層因素。
發(fā)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