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分析研究自然界千姿百態(tài)的褶皺構(gòu)造,首先需要對組成褶皺的某些特定部位及其幾何上的點、線、面等要素進行定義,通稱其為褶皺要素。
樞紐 同一褶皺面上最大彎曲點的連線,可以是直線,也可以是曲線;可以是水平線,也可以是傾斜線。樞紐的方位角通常稱為褶皺的軸向。樞紐的產(chǎn)狀通常用傾伏向和傾伏角定義,傾伏向即樞紐的傾伏方向,指在包含樞紐線的直立面上測量的與樞紐傾伏方向一致的直立面的走向,傾伏角為樞紐與包含樞紐的直立面走向線之間的銳夾角。
拐點、拐線 在垂直褶皺樞紐的橫截面上,相鄰的背形和向形共用翼常呈S型彎曲,褶皺面不同凸向的兩部分之間的轉(zhuǎn)折點為拐點。如果翼平直,則取其中點為拐點。同一褶皺面上各拐點的連線為拐線。
軸面 同一褶皺中各相鄰褶皺樞紐連成的面為軸面。軸面是一設想的標志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 軸跡 軸面與任一平面的交線稱為軸跡。軸面與地表的交線是十分重要的軸跡。
翼間角 指兩翼之間的內(nèi)夾角,圓弧形褶皺的翼間角是指正交剖面上通過兩翼拐點的切線之間的夾角。
脊線和槽線 同一褶皺面上沿背形最高點的連線為脊線,沿向形最低點的連線稱為槽線。
波長和波幅 波長和波幅是量度褶皺規(guī)模大小的要素。在褶皺的橫切面(正交剖面)中, Soˊ為褶皺的包絡線(面),m為連接褶皺拐點的中間線(面),對稱褶皺的波長(W)為一個周期性波長的長度,即兩個相間拐點之間的距離,波幅(A)為包絡線和中間線之間的距離;不對稱褶皺的波長有兩種定義,波長(Wm)和波幅(Am)與以上定義相同,而波幅(Aa)為包絡線和中間線之間軸跡的長度,波長(Wa)為通過兩個相間拐點并平行軸跡的兩條線間的距離。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