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了解,正規(guī)勘查隊伍或者技術人員不會輕易造假,一些所謂造假,是其提交的前景儲量被誤認為是開發(fā)工業(yè)儲量,在此基礎建廠造成損失,那是企業(yè)本身的認識問題。
[ 主持人 ]:當前國內基礎性國土資源大調查就要進入尾聲,在表生礦產資源方面我國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深部找礦方面卻一直未取得重大突破,我們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差距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對此,可以采取哪些努力?
[ 嘉賓 ]: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具有什么樣的礦產,其產出條件怎么樣與這個國家地區(qū)所處的地質條件大地構造位置有關,我們國家所處古亞洲、環(huán)太平洋和西瑪拉亞特提斯多條活動構造帶交匯部位,中生代巖漿活動強,而不同于非洲、美洲、澳洲那些穩(wěn)定古陸區(qū)。這就決定了我們國家的礦種和礦床賦存形式不同于世界其他國家。限于這種地質條件,我們有些礦產很難有突破,比如鞍山式鐵礦,我們就那幾條太古代變質巖帶,出露范圍有限,很難再有擴展,比如鉻鐵礦我們沒有大面積超基性巖分布,也沒有辦法突破,而鉀鹽礦產也是突破困難。
深部找礦工作能否突破,與勘查技術及市場效益有關:
從勘查技術看,鉆探技術達到深部,我們這幾年深部找礦不是沒有突破,一些礦山勘查深度不斷加深,發(fā)現了新的礦產儲量。一些礦山古人開發(fā)幾千年,現在仍然效益顯著,我們考古發(fā)現了大量青銅器,那是四五千年前古人開礦的結果,古人留下的礦山我們現在仍然在開,這就是不斷探索的結果。礦和非礦沒有絕對的界限,隨著勘查技術、開發(fā)技術的進步,采礦開礦成本降低和礦產品價格上漲,非礦可以成為礦,深部礦產開發(fā)也會具有效益,探礦采礦深度也越來越大。
我們50—60年代鉆探水平一般是500米左右,現在可以達到1000多米,一些石油鉆探達到4000多米到盆地底部找油氣,這是我們目前的探礦深度。
從市場看,找礦勘探畢竟是商業(yè)行為,深部找礦或者開發(fā)是否值得搞要看是否有效益,只要有效益,我們就能夠在深部找礦,沒有效益找到了也不會開發(fā),就不會去找。
深部探礦開發(fā)畢竟是成本高效益低,為了鼓勵深部探礦找礦,國家可以在政策上給予一些鼓勵支持,促進深部找礦開發(fā)。
[ 主持人 ]:科技創(chuàng)新是地質找礦工作中的重要一環(huán),肖教授,您認為當前地質工作中的科技創(chuàng)新障礙有哪些?世界發(fā)達國家有哪些先進的經驗?我國應當如何完善地質工作中的科技創(chuàng)新機制以及科技人才培養(yǎng)?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