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級
earthquake magnitude
根據(jù)地震波記錄測定的一個沒有量綱的數(shù)值,用來在一定范圍內(nèi)表示各個地震的相對大小(強度)。震級與地震烈度的概念根本不同。震級代表地震本身的強弱,只同震源發(fā)出的地震波能量有關(guān);烈度則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個地點所造成的影響的程度,與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質(zhì)構(gòu)造以及土壤性質(zhì)等許多因素有關(guān)。
震級作為一個觀測項目,是美國地震學家C.F.里克特于1935年首先提出的。最初的原始震級標度只適用于近震和地方震。1945年B.谷登堡把震級的應(yīng)用推廣到遠震和深源地震,奠定了震級體系的基礎(chǔ),利用寬頻帶地震儀記錄遠震傳來的面波,根據(jù)面波的振幅和周期來計算震級。中國的面波震級計算公式為:
式中A為兩水平分向地動位移的矢量合成振幅,以微米為單位;T為相應(yīng)的周期,以秒為單位;σ(Δ°)為面波震級起算函數(shù),只與震中距Δ°(測點與震中間的大圓弧度數(shù))有關(guān);Cs為臺站校正值。
面波震級標度Ms比較適用于從遠處(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測定淺源大地震的震級,而且各國地震機構(gòu)的面波震級測定結(jié)果也比較一致,因此世界各國在公布1931年新疆8級地震和交換有關(guān)震級的信息資料時 ,一般都使用面波震級。即通常所說的里氏震級。另外,為解決巨大地震的面波震級飽和問題,有人提出用震源物理中的地震矩概念推導出一種新的震級標度——矩震級MW。智利大地震的面波震級 Ms=8.5,但矩震級MW=9.5,成為人類已知的最大地震。矩震級已在地震觀測中開始試用,但其方法還在進一步研究和完善。它可作為面波震級的有益補充,但不能完全取代面波震級。
地震按震級大小的分類情況:
弱 震:震級小于3 級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級等于或大于3級、小于或等于⒋5級的地震;
中 強 震:震級大于⒋5級,小于6級的地震;
強 震:震級等于或大于6 級的地震。其中震級大于或等于8 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
震級:是指地震大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地震愈大,震級數(shù)字也愈大,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震級為9.5級.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