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區(qū)三疊紀含煤地層以江西萍鄉(xiāng)為代表,稱安源組?梢苑譃槿齻巖性段,下段稱紫家沖段,為主要含煤段,底部礫巖或砂礫巖,向上以砂巖、粉砂巖為主,一般含煤7~8層;中段稱三家沖段,以黑色泥巖為主,夾粉砂巖,富含海相瓣腮類化石;上段稱三丘田段,以石英砂巖及粉砂巖為主,夾數(shù)層砂礫巖,含局部可采煤1~4層。安源組總厚約700m,植物化石仍以中華叉羽葉及粗脈大網羽葉為主,瓣腮類化石豐富,以類貝莢蛤、江西蛤、偏頂蛤為代表,為諾利至瑞替期。安源組下伏地層各地均不一致,代表印支運動的不整合面,上覆地層一般為中粗粒長石石英砂巖,江西稱門口山組,屬早侏羅世里阿斯期。廣東的晚三疊世含煤地層和萍鄉(xiāng)相似,稱艮口組,自下而上可分為紅衛(wèi)坑段、小水段和頭木沖段;湘南的相當?shù)貙幼韵露蠟槌鎏扣舛魏蜅蠲粉舛;閩西南則分別為大坑段和文賓山段。晚三疊世至早侏羅世可能有兩次區(qū)域性地層超覆,第一次在三丘田段或焦坑段前,造成贛東及閩北等地缺少紫家沖段或大坑段;第二次在三疊紀—侏羅紀間,湘東等地可見門口山組超覆在古生代地層之上。
5) 侏羅紀是中國最主要的成煤時代,其資源量占全國50%以上,且以早、中侏羅世為主,在地域上則主要集中于西北,包括陜甘寧盆地和新疆的四個大型煤盆地 。
新疆的早中侏羅世含煤地層可以準噶爾盆地作為代表,稱水西溝群,自下而上分為三個組;下部八道灣組,底部為礫巖及砂礫巖,向上為砂、泥巖及煤層,以盆地南緣發(fā)育最好,地層厚800m以上,含煤8~55層,煤層總厚在50m以上。向東至吐哈盆地,以北緣含煤最好;可采煤層14層,總厚3~43m。向南至伊寧盆地,也以北緣為優(yōu),含煤2~9層,煤層4~63m。中部三工河組,為一套細碎屑沉積,一般不含煤,盆地南緣的地層厚度為500~700m。上部西山窯組,是另一個含煤組,由中粗粒砂巖、粉砂巖、泥巖和煤組成,總得看巖性比八道灣組細且較穩(wěn)定,地層厚可達800m,準噶爾盆地含煤4~58層,總厚20~130m;吐哈盆地含煤3~13層,總厚17~100余m;伊寧盆地含煤3~9層,總厚10~47m。水西溝群各組均含豐富的植物化石及淡水瓣腮類化石,其中植物為錐葉蕨-擬刺葵組合,不同之處在于西山窯組Caniopteris的種群更為發(fā)育和繁盛;瓣腮類為珠蚌-費爾干蚌組合;至西山窯組又出現(xiàn)了Pseudocerdinia屬分子。因此水西溝群應屬早、中侏羅世,一般認為,其中八道灣組為早侏羅世,西山窯組為中侏羅世,介于二者之間的三工河組為早、中侏羅世,這一具體含煤層位和新疆以東諸地區(qū)均略有不同。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