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中葉 [2] ,在北美洲發(fā)現(xiàn)的一種很重的黑色礦物質(鉭的密度為16.68g/cm?),送到了英國博物館保管。過了約150年,直至1801年,英國化學家查理斯·哈契特(C.Hatchett,1765~1847)接受了英國博物館的這種礦石的分析任務,從其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元素并把它命名為鈳元素(Columbium,后改名為鈮),這是為了紀念該礦物質最早被發(fā)現(xiàn)的地方--哥倫比亞。 1802 年,瑞典化學家安德斯·古斯塔夫·?瞬(A.G.Ekaberg,1767~1813)在分析斯堪的那維亞半島的一種礦物(鈮鉭礦)時,使它們的酸生成氟化復鹽后,進行再結晶,從而發(fā)現(xiàn)了新元素,他參照希臘神話中宙斯神的兒子坦塔拉斯(Tantalus)的名字,將這個元素命名為Tantalum(鉭)。 由于鈳和鉭的性質非常相似,人們曾一度認為它們是同一種元素。1809年,英國化學家威廉·海德·沃拉斯頓(William Hyde Wollaston)對鉭和鈳的氧化物分別做了對比,雖然得出不同的密度值,但他認為兩者是完全相同的物質。 到1844年,德國化學家羅塞(Heinrich Rose,1795~1864),駁斥鉭和鈳是同種元素的結論,并通過化學方法判明了它們是兩種不同的元素。他以希臘神話中坦塔洛斯的女兒尼俄伯(Niobe,淚水女神)和兒子珀羅普斯(Pelops)把這兩種元素分別命名為"Niobium"和"Pelopium" [3] 。 1864年,克利斯蒂安·威廉·布隆斯特蘭(Christian Wilhelm Blomstrand)、亨利·愛丁·圣克萊爾·德維爾和路易·約瑟夫·特羅斯特(Louis Joseph Troost)明確證明了鉭和鈮是兩種不同的化學元素,并確定了一些相關化合物的化學公式。 同年,德馬里尼亞在氫氣環(huán)境中加熱氯化鉭,從而經還原反應首次制成鉭金屬。早期煉成的鉭金屬都含有較多的雜質。Werner von Bolton在1903年首次制成純鉭金屬。 科學家最早使用分層結晶法把鉭(七氟鉭酸鉀)從鈮(一水合五氟氧鈮酸鉀)中提取出來。這一方法由德馬里尼亞于1866年發(fā)現(xiàn)。今天科學家所用的則是對含氟化物的鉭溶液進行溶劑萃取法。 發(fā)展歷史 鉭雖然在19世紀初就已被發(fā)現(xiàn)了,但直到1903年才制出了金屬鉭,1922年開始工業(yè)生產鉭。因此,世界鉭工業(yè)的發(fā)展始于20世紀20年代,中國鉭工業(yè)始于1956年 [4] 。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