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開發(fā)”指的是用鉆井的辦法證實了油氣的分布范圍,并且有井可以投入生產而形成一定生產規(guī)模。從這個意義上說,1821年四川富順縣自流井氣田的開發(fā)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氣田。
“油氣集輸”技術也隨著油氣的開發(fā)應運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氣田采用當?shù)厥a的竹子為原料,去節(jié)打通,外用麻布纏繞涂以桐油,連接成我們現(xiàn)在稱呼的“輸氣管道”,總長二、三百里,在當時的自流井地區(qū),綿延交織的管線翻越丘陵,穿過溝澗,形成輸氣網絡,使天然氣的應用從井的附近延伸到遠距離的鹽灶,推動了氣田的開發(fā),使當時的天然氣達到年產7000多萬立方米。
至于“石油煉制”,起始的年代還要更早一些,北魏時所著的《水經注》,成書年代大約是公元512~518年,書中介紹了從石油中提煉潤滑油的情況。英國科學家約瑟在有關論文中指出:“在公元十世紀,中國就已經有石油而且大量使用。由此可見,在這以前中國人就對石油進行蒸餾加工了”。說明早在公元六世紀我國就萌發(fā)了石油煉制工藝。
石油是一種液態(tài)的,以碳氫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礦產品。原油是從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稱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從煤或油頁巖中提煉出的液態(tài)碳氫化合物。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氫、硫、氮、氧。
具有不同結構的碳氫化合物的混和物為主要成份的一種褐色、暗綠色或黑色液體。
伊拉克共和國的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二位。
我國人民發(fā)現(xiàn)和使用石油的時間為世界最早。始于何時,據(jù)稽考,至遲在三千多年前就已開始。
最早發(fā)現(xiàn)石油的記錄源于《易經》:“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澤,指湖泊池沼!皾芍杏谢稹,是石油蒸氣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現(xiàn)象的描述。此書在西周時(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公元前771年)已編成,距今三千多年。
最早認識性能和記載石油產地的古籍,是一千九百年以前東漢文學家、歷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地理志》。書中寫道:“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高奴縣指現(xiàn)在的陜西延安一帶,洧水是延河的一條支流。這 里明確記載了石油的產地,并說明石油是水一般的液體,可以燃燒。
最早采集和利用石油的記載,是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曄所著的《后漢書·郡國志》。此書在延壽縣(指當時的酒泉郡延壽縣,即今甘肅省玉門一帶)下載有:“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極明,不可食?h人謂之石漆”!笆帷,當時即指石油。晉代(公元265-420年)張華所著的《博物志》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往》也有類似的記載。《博物志》一書既提到了甘肅玉門一帶有“石漆”,又指出這種石漆可以作為潤滑油“膏車”(潤滑車軸)。這些記載表明,我國古代人民不僅對石油的性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且開始進行采集和利用了。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