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冰川形態(tài)和運動特性劃分可分為大陸冰蓋和山岳冰川兩大類。
大陸冰蓋也稱大陸冰川,是補給區(qū)占優(yōu)勢的冰川,其特點是面積大,冰層巨厚,分布不受下伏地形的限制,冰川呈盾形,中部最高,冰體向四周輻射狀擠壓流動,至冰蓋邊緣往往伸出巨大的冰舌,斷裂后入海,成為巨大的海洋漂浮冰。現(xiàn)在的大陸冰蓋主要分布在南極和格陵蘭兩處,它們形成的年代很古老,在第三紀時就存在了。這兩個冰蓋的面積約為1465萬平方公里,占全球冰川面積的97%。冰蓋的厚度達數(shù)千米,掩蓋了南極大陸和格陵蘭的真面目。據勘探查明,高達2000—3000米的山脈,低至海平面以下1600米的海淵,均為南極大陸冰蓋的巨厚冰層所覆蓋。
山岳冰川也稱山地冰川,是運動占優(yōu)勢、積累與消融大致平衡的冰川。一般散布于高山地區(qū),其規(guī)模與厚度遠不及大陸冰蓋。山岳冰川的運動基本上受下伏地形控制,以重力流方式向下滑動,F(xiàn)代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和南、北美大陸的高山區(qū)。目前對這類冰川研究較多,下面各節(jié)所講的運動、消融等,一般多指山岳冰川。
2.按冰川發(fā)育的水熱條件和物理性質可分大陸型和海洋型兩大類。
大陸型冰川又稱冷冰川,成冰過程以滲浸凍結成冰作用為主。特點是:①補給少,降水不超過1000毫米;②溫度低,雪線附近年平均氣溫低于-8℃,冰溫恒為負溫;③雪線高,比海洋型冰川可高出1000米;④消融弱,尾端進退幅度較。虎葸\動速度緩慢,一般年運動約30—50米,侵蝕作用較弱。我國天山、祁連山的中部和東部,昆侖山、青藏高原內部山地至喜馬拉雅山中段北坡和西段的冰川,均屬大陸型冰川。
海洋型冰川又稱暖冰川,成冰過程以暖滲浸重結晶成冰作用為主。特點是:①補給充分,雪線附近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②冰川主體(恒溫層)溫度較高,10米深處的冰溫接近0℃;③運動速度快,年運動約100米以上;④雪線分布低,冰面消融強度大,每年可達10米水柱以上,而且冰川進退變化幅度也大,故冰蝕作用明顯。我國西藏東南部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念青唐古拉山脈的東段和川滇橫斷山脈的冰川,即屬海洋型冰川。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