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咨詢熱線:0315-2738258 13303155855 |
熱門關鍵詞:鐵礦 錳礦 勘探設備 破碎機 磁選機 礦山 采礦設備 鉻礦 |
徑流的形成過程 | |
|
|
徑流形成過程是一個極為錯綜復雜的物理過程,為便于說明,現(xiàn)概述如下:
(一)流域蓄滲過程
降雨初期,除一小部分(一般不超過5%)降落在河槽水面上的雨水直接形成徑流外,大部分降水并不立即產生徑流,而消耗于植物截留、下滲、填洼與蒸散發(fā)。植物截留量與降水量、植被類型及郁閉程度有關。森林茂密的植被,年最大截留量可達年降水量的20—30%,截留的雨水最終消耗于蒸發(fā)。下滲發(fā)生在降雨期間及雨停后地面尚有積水的地方,如本章第五節(jié)已述。下滲強度的時空變化很大。在降雨過程中,當降雨強度小于下滲能力時,雨水將全部滲入土壤中。滲入土中的水,首先滿足土壤吸收的需要,一部分滯蓄于土壤中,在雨停后耗于蒸發(fā),超出土壤持水力的水將繼續(xù)向下滲透。當降雨強度大于下滲能力時,超出下滲強度的降雨(也稱超滲雨),形成地面積水,蓄積于地面洼地,稱為填洼。地面洼地通常都有一定的面積和蓄水容量,填洼的雨水在雨停后也消耗于蒸發(fā)和下滲。平原和坡地流域,地面洼地較多,填洼量可高達100毫米,一般流域的填洼水量約10毫米左右。隨著降雨繼續(xù)進行,滿足填洼后的水開始產生地面徑流,在一次降雨過程中,流域上各處的蓄滲量及蓄滲過程的發(fā)展是不均勻的,因此,地面徑流產生的時間、地方有先有后,先滿足蓄滲的地方先產流。
流域上繼續(xù)不斷降雨,滲入土壤的水使包氣帶含水量不斷增加。土層中的水達到飽和后,在一定條件下,部分水沿坡地土層側向流動,形成壤中徑流,也稱表層徑流。下滲水流達到地下水面后,以地下水的形式沿坡地土層匯入河槽,形成地下徑流。因此,流域上的降水,經過蓄滲過程產生了地面徑流,壤中徑流和地下徑流三種。
在流域蓄滲過程中,無論是植物截留、下滲、填洼、蒸散發(fā)及土壤水的運動,水的運行均受制于垂向運行機制,水的垂向運行過程構成了降雨在流域空間上的再分配,從而構成了流域不同的產流機制,形成了不同徑流成分的產流過程。
。ǘ┢碌貐R流過程
超滲雨水在坡面上呈片流、細溝流運動的現(xiàn)象,稱坡面漫流。滿足填洼后的降水開始產生大量的地面徑流,它沿坡面流動進入正式的漫流階段。在漫流過程中,坡面水流一方面繼續(xù)接受降雨的直接補給而增加地面徑流,另一方面又在運行中不斷地消耗于下滲和蒸發(fā),使地面徑流減少。地面徑流的產流過程與坡面匯流過程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前者是后者發(fā)生的必要條件,后者是前者的繼續(xù)和發(fā)展。 |
|
關鍵字:徑流|形成過程 | |
【字體:大 中 小】 TOP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