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氣帶是指位于地球表面以下、潛水面以上的地質介質。有時人們也把包氣帶稱為非飽和區(qū)(unsaturated zone),但是這兩個概念的含義不完全相同。非飽和區(qū)一般不包括潛水面之上的毛細上升區(qū)(capillary fringe)和季節(jié)性飽和區(qū)域。
包氣帶:地面以下潛水面以上的地帶。也稱非飽和帶, 是大氣水和地表水同地下水發(fā)生聯(lián)系并進行水分交換的地帶,它是巖土顆粒、水、空氣三者同時存在的一個復雜系統(tǒng)。包氣帶具有吸收水分、保持水分和傳遞水分的能力。
挖井時常見到井壁的上部往往是干的,含水很少。往下挖,井壁逐漸變濕,但井中仍然無水。再向下挖,井壁和井底有水滲出,井中很快形成水面,這便是地下水面。地下水面以上便是包氣帶,以下是飽水帶。按水分分布特點,包氣帶可分成3個帶:
、 近地面段為毛細管懸著水帶。這個帶同大氣有強烈的水分交換,水分的增加、減少或消失,同降雨的下滲、土壤的蒸發(fā)和植物的散發(fā)有關。水分的垂直分布隨時間而變化。
②毛細管支持水帶。地下水面以上由毛細管水上升而形成,在這一帶中土壤的含水量自下而上逐漸減少,這個帶的深度隨地下水位的升降而變化。
③介于上述兩個帶之間的中間包氣帶。當地下水位深時,中間包氣帶一般水量較小,變化慢,垂直方向水分分布均勻。當地下水位淺時,毛細管懸著水帶同毛細管支持水帶連接起來,中間包氣帶隨之消失。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