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石裂隙中的地下水。丘陵和山區(qū)供水的重要水源,礦坑水的重要來源。
賦存于巖體裂隙中的地下水。按含水介質裂隙的成因,可分為風化裂隙水、成巖裂隙水與構造裂隙水。按埋藏條件,可以是潛水或承壓水。與孔隙水比較,裂隙水分布不均勻,水力聯(lián)系不好,介質的滲透性具有不均一性與各向異性。
風化裂隙水
賦存于巖體的風化帶中。風化作用與卸荷作用決定了巖體的風化裂隙帶在近地表處呈殼狀分布,通常厚數(shù)米至數(shù)十米。裂隙分布密集均勻,連通良好的風化裂隙帶構成含水層,末風化或風化程度較輕的母巖構成相對隔水層。因此,風化裂隙水一般為潛水。被后朔沉積覆蓋的古風化殼,也可賦存承壓水。風化裂隙水通常分布比較均勻,水力聯(lián)系較好,但含水體的規(guī)模和水量都比較局限。
成巖裂隙水
賦存于各類成巖裂隙中。成巖裂隙是沉積巖固結脫水及巖漿巖冷凝收縮形成的裂隙。一般情況下,成巖裂隙多為閉合,不構成含水層。陸地噴溢的玄武巖裂隙發(fā)育且張開,可構成良好含水層。巖脈及侵入巖體與圍巖的接觸帶,冷凝后可形成張開的呈帶狀分布的裂隙,賦存帶狀裂隙水。熔巖流冷凝過程中末冷凝的熔巖流走,在巖體中留下的巨大熔巖孔道,形成管狀含水帶,可成為強富水的含水層。
構造裂隙水
構造裂隙是固結巖石在構造應力作用下形成的最為常見的裂隙。構造裂隙水以分布不均勻、水力聯(lián)系不好為其特征。在鉆孔、平酮、豎井及各種地下工程中,構造裂隙水的涌水量、水位、水溫與水質往往變化很大。這是由于構造裂隙的分布密度、方問性、張開性、延伸性極不均一所造成的。一般說來,層狀巖層中,構造裂隙發(fā)育較為均勻,在層面裂隙的溝通下,構造裂隙水的水力聯(lián)系較好。塊狀巖體中構造裂隙發(fā)育極不均勻,通?煞譃3個級次的裂隙空間細短閉合的小裂隙構成的微裂隙巖體;張開且延伸較長的中等裂隙構成的導水裂隙網絡;大裂隙與斷層構成的局部導水通道。當鉆孔或坑道進人微裂隙巖體時,水量微不足道;遇到裂隙網絡時,出現(xiàn)較大水量;觸及大的裂隙導水通道,水量十分可觀。
裂隙巖體的滲透性,由于裂隙的性質及發(fā)育的方向性而具有各向異性。同時,隨著空間尺度增加,寬度較小的裂隙交接處增加,裂隙網絡的滲透參數(shù)將會降低,這就是裂隙巖體的尺度效應。河谷地帶的裂隙巖體中,往往存在兩類互相獨立的裂隙網絡系統(tǒng),在淺表部連續(xù)分布的裂隙網絡中,為淺循環(huán)冷水;在深部存在相對封閉而又連通的裂隙網絡中,則為深循環(huán)水。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