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壤形成的母質因素
風化作用使巖石破碎,理化性質改變,形成結構疏松的風化殼,其上部可稱為土壤母質。如果風化殼保留在原地,形成殘積物,便稱為殘積母質;如果在重力、流水、風力、冰川等作用下風化物質被遷移形成崩積物、沖積物、海積物、湖積物、冰磧物和風積物等,則稱為運積母質。成土母質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植物礦質養(yǎng)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來源。母質代表土壤的初始狀態(tài),它在氣候與生物的作用下,經(jīng)過上千年的時間,才逐漸轉變成可生長植物的土壤。母質對土壤的物理性狀和化學組成均產(chǎn)生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在土壤形成的初期階段最為顯著。隨著成土過程進行得愈久,母質與土壤間性質的差別也愈大,盡管如此,土壤中總會保存有母質的某些特征。
首先,成土母質的類型與土壤質地關系密切。不同造巖礦物的抗風化能力差別顯著,其由大到小的順序大致為:石英→白云母→鉀長石→黑云母→鈉長石→角閃石→輝石→鈣長石→橄欖石。因此,發(fā)育在基性巖母質上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細,含粉砂和粘粒較多,含砂粒較少;發(fā)育在石英含量較高的酸性巖母質上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粗,即含砂粒較多而含粉砂和粘粒較少。此外,發(fā)育在殘積物和坡積物上的土壤含石塊較多,而在洪積物和沖積物上發(fā)育的土壤具有明顯的質地分層特征。
其次,土壤的礦物組成和化學組成深受成土母質的影響。不同巖石的礦物組成有明顯的差別,使其上發(fā)育的土壤的礦物組成也就不同。發(fā)育在基性巖母質上的土壤,含角閃石、輝石、黑云母等深色礦物較多;發(fā)育在酸性巖母質上的土壤,含石英、正長石和白云母等淺色礦物較多;其他如冰磧物和黃土母質上發(fā)育的土壤,含水云母和綠泥石等粘土礦物較多,河流沖積物上發(fā)育的土壤亦富含水云母,湖積物上發(fā)育的土壤中多蒙脫石和水云母等粘土礦物。從化學組成方面看,基性巖母質上的土壤一般鐵、錳、鎂、鈣含量高于酸性巖母質上的土壤,而硅、鈉、鉀含量則低于酸性巖母質上的土壤,石灰?guī)r母質上的土壤,鈣的含量最高。
(2)土壤形成的氣候因素
氣候對于土壤形成的影響,表現(xiàn)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兩個方面。直接影響指通過土壤與大氣之間經(jīng)常進行的水分和熱量交換,對土壤水、熱狀況和土壤中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與強度的影響。通常溫度每增加10℃,化學反應速度平均增加1~2倍;溫度從0℃增加到50℃,化合物的解離度增加7倍。在寒冷的氣候條件下,一年中土壤凍結達幾個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緩慢,使有機質積累起來;而在常年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下,微生物活動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機質,使有機質含量趨于減少。
[1] [2] [3] [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