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巖型銅礦床(細脈浸染型銅礦):此類礦床儲量大,占世界銅礦總儲量的63.5%。埋藏淺,適于露天開采。但原生礦品位較低,一般含銅為0.4~0.7%。此類礦床一般具有顯著的次生富集帶,深可達100米以上,主要礦物為輝銅礦,其含銅品位為1~1.5%。伴生礦物為黃鐵礦、閃鋅礦、輝鉬礦、銅’鎳綜合礦石及金。
蘇聯(lián)這類礦床很多,占蘇聯(lián)銅礦資源的50%,主要分布在哈薩克斯坦的科溫·拉德(KoyHpaⅡ)。美國、智利和秘魯這類礦床各占該國銅儲量的80~90%。我國山西銅礦峪、江西德興、河北小寺溝等地均有分布。
層狀銅礦床:該類礦床是被含銅硫化物所礦化的沉積巖,主要是砂巖,并有頁巖、石英巖、白云巖等。主要礦物有:黃銅礦、斑銅礦、輝銅礦、孔雀石、藍銅礦、硅孔雀石,并見稀少的黝銅礦。共生礦物有: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褐鐵礦、赤鐵礦、方解石、石英、重晶石等。
礦體層數(shù)不定,有的一層,也有的數(shù)層,厚的可達30米,含銅品位較高,可達2~3%。是銅礦重要的類型。
此類礦床在世界上分布最廣,蘇聯(lián)的哲茲卡茲干,非洲的贊比亞,我國云南的東川、易門、內蒙霍各氣和山西篦子溝、老寶灘等地均有分布。
黃鐵礦型銅礦床:該類礦床常是由許多礦體組成,礦石有致密狀、網(wǎng)脈狀和浸染狀三種,它們彼此常呈條帶交錯,互相過渡。礦石以黃鐵礦為主,占總量的95%以上,其中尚有黃銅礦,伴生有閃鋅礦。另外含有金、銀、鉛、硒等共生元素。脈石礦物為絹云母、綠泥石、石英等。此外氧化帶中常有孔雀石、藍銅礦、膽礬等,氧化帶最深為40米。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