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運動胞器:與鞭毛蟲、肉足蟲、纖毛蟲相應的運動胞器有鞭毛、偽足和纖毛。孢子蟲是寄生的,無專門的運動胞器,借身體的屈曲、滑動等方式移動,僅在生活史中的變形期,其小配子可借偽足和鞭毛運動。鞭毛蟲中除超鞭毛蟲有許多鞭毛外,一般常為1~2根 ,少數(shù)有8根。鞭毛是細胞質(zhì)的絲狀突起,通常自身體前端伸出,少數(shù)自體側、腰溝、體后伸出成舵鞭毛。鞭毛還有捕食、附著、感覺的功能。它由兩部分組成:中央為1根有彈性的、由若干平行的纖維組成的軸絲,軸絲外部包著原生質(zhì)鞘。原生動物中的鞭毛和一切真核生物中的鞭毛一樣,是“9+2”的格式(見纖毛、鞭毛)。鞭毛是從表膜下埋在細胞質(zhì)內(nèi)的、可染色的毛基體亦稱基體,在纖毛蟲中稱為動基體延伸到體外。一般鞭毛蟲有2個基體,位在細胞頂端,但只有一個基體上伸出一根鞭毛,另一個基體是禿的(如低等的錐蟲)或有一點鞭毛的痕跡(如眼蟲)。在較高等的動鞭毛蟲中,基體可有2、6、8甚至數(shù)百個不等。 在超鞭毛蟲中有2000根左右的鞭毛,基體數(shù)量總比鞭毛多5個,這5個不長鞭毛的基體在個體發(fā)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w本身不分裂,新的基體在靠近原有的基體處形成。電子顯微鏡觀察證實基體的外周微管排列格式與鞭毛相似,只是在雙重體中增加了第3根,成為三重體。
在寄生的鞭毛蟲中與鞭毛有關的構造還有波動膜、肋、脊突、副基器、副基絲、軸桿、盾、錘、紡錘簇等。鞭毛自頂端向基部作波浪運動,有平面的和螺旋的兩種波浪運動形式,均可使蟲體向任何方向移動。偽足根據(jù)形態(tài)可分為葉足、絲足、根足(又稱網(wǎng)足)和軸足四類。偽足除了行動之外,還有捕食、固著、感覺的功能。關于偽足的變形運動已研究了100多年,至今仍未解決。一般認為當變形蟲行動時,內(nèi)質(zhì)從半液態(tài)的溶膠轉化為半固態(tài)的凝膠,凝膠有收縮性,它對溶膠產(chǎn)生微壓,于是溶膠便向最薄弱的地方流去,并形成偽足。因此偽足像個凝膠管,溶膠被迫向管子流去。溶膠達到凝膠管前端接近表膜處就轉化為凝膠。在后部收縮的凝膠又轉化為新的溶膠。如此不斷重復,溶膠不斷向前流動,身體后部就不斷縮小,結果偽足便增大而成為身體的主要部分,同時前面又不斷形成新的偽足。這種變形運動常見于葉足型的種類。絲足、網(wǎng)足、軸足的運動便是另一形式,因為這類偽足很細,中央有較硬的纖維,溶膠像傳送帶似地沿著纖維向兩個相反方向流動。纖毛與鞭毛一樣,也是由軸絲和鞘組成,軸絲的亞顯微結構也是按“9+2”的格式排列。每根纖毛的基體伸出一細纖維,位于基體的左邊,并與同一行列內(nèi)其他纖毛基體伸出的纖絲相連結,成為縱行的動纖絲。纖毛比鞭毛短而數(shù)量多。纖毛有運動、捕食和感覺的功能,而且隨分工不同而特化。有的纖毛愈合成小膜,在口緣成帶狀排列,動作有力而協(xié)調(diào),便于將食物驅(qū)入口中。有的纖毛愈合成大的波動膜,突出在口緣之外。在下毛類中,背部纖毛退化,腹部纖毛融合成毛筆狀的棘毛。原生動物中運動最快的是纖毛蟲。每根纖毛在打水時,分效力擊打和恢復擊打兩種。整個纖毛的協(xié)調(diào)擊打、沿著身體產(chǎn)生4種類型的節(jié)律波。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