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湖區(qū)不同部位動力特性的差異,泥沙在湖區(qū)的沉積有明顯的分選性。粗粒沉積分布在河流入湖河口附近,較細的沉積在口前湖濱,更細的隨湖流至湖中部沉積。泥沙在湖底沉積過程中,也會發(fā)生交合作用,即發(fā)生理化與生化兩種復雜的過程。在交合過程中,水底生物及河底上層土壤中的細菌起著重要的過濾、攪拌、分解作用,隨著湖底沉積過程的發(fā)展,湖底起伏逐漸變平,當湖泊變淺時,深水部分產生的淤泥往往被淺水沉積物重新覆蓋。
湖泊沉積物經過交合作用形成的淤泥,包括有機和無機的微粒。深水湖沉積無機質組成比重較大,淺水湖沉積則有機質比重較大,尤其是在湖水很淺、水色混濁、流動性小,水生生物多的富營養(yǎng)型湖泊中,最適于有機淤泥的沉積。有機淤泥又分腐泥與泥炭泥兩類,前者也稱骸泥,因其中含有不少植物遺體組成的有機殘;后者含有豐富的、由極穩(wěn)定的腐殖質組成的有機化合物。
(二)湖水的演化
湖水的演化是指湖水化學性質的改變。引起化學性質改變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種。
在自然情況下,湖水性質的改變往往是由于氣候的變化或鹽分平衡發(fā)生變化而引起的。例如,氣候不斷變干,蒸發(fā)加強,鹽分不斷濃縮,碳酸鹽型水可轉化為硫酸鹽型水,硫酸鹽型水可轉化為氯化物型水。當水的礦化度不斷增加,水量不斷減少,各種鹽類均可析出而沉積于湖底。相反如果氣候變濕,氯化物型水也可轉化為硫酸鹽型水,硫酸鹽型水又可轉化為碳酸鹽型水。當然,湖水的這種轉化過程是長期的,非常緩慢的。
人類活動因素主要是指工業(yè)廢水、農田灌溉用水的排入,也會引起湖水性質的改變、演化。
(三)湖中生物的演化
湖泊水生物可分浮游生物、漂浮生物、自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等。不同的水生生物要求著不同的湖泊環(huán)境。湖盆的演化、湖水水質的變化,必然使湖泊生物群落的組成結構、生物的種類、個數(shù)也相應發(fā)生變化。
隨著湖盆為沉積物所充填的程度,環(huán)生的草叢從四周向湖心擴展,而使湖心開闊的水面逐漸縮小,當湖泊水深減到一定程度,植物就沿著全湖面從湖底露出水面。生物殘骸與泥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