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是一種運動著的冰體,運動使冰川具有生命力,對冰川的生存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冰川物質平衡與冰川運動相協(xié)調時,冰川保持穩(wěn)定,若兩者關系失調,則發(fā)生冰川前進或后退。冰川冰不斷地從冰川上、中部向冰川尾端運動,冰川的運動不僅把大量的冰體從積累區(qū)運送到消融區(qū),而且對冰川各層的熱量平衡有巨大的影響,是造成冰川內部的褶皺、斷裂和逆掩等構造變化的動力來源,冰川運動是塑造地表的重要動力。
冰川運動的主要方式有兩種,一為重力流,一為擠壓流。在斜坡上因冰川自重而產生的沿坡向的分力大于冰川槽對冰川的阻力時,所引起的運動稱為重力流;由于冰川堆積的厚薄不同使內部所受的壓力分布不均,引起的冰川運動稱擠壓流。大陸冰蓋的運動以擠壓流為主,山岳冰川中重力流與擠壓流兩種運動方式均有,但以重力流為主。
與河水相似,影響冰川運動的主要因素是冰量(冰舌厚度)、坡降及冰槽斷面面積等。冰川的垂線和斷面流速分布,也具有自中央向兩側自表面向底部逐漸減小的特征。但是,冰川的運動速度卻只有河水流速的幾萬分之一,且平均流速的單位只能以厘米計算。如表3-12所示:
1.冰川的規(guī)模(冰量),對運動速度影響很大,冰量充裕的、長大的冰川運動速度大于短小的冰川。
2.海洋型冰川因物質平衡水平高,故運動速度大于同一級別的大陸型的冰川。
3.冰川運動速度沿程變化具有自補給區(qū)向雪線方向逐漸增大,雪線附近最大,雪線向尾端因消融逐漸增強,而運動速度又逐漸減小的特性。
冰川運動速度季節(jié)變化具有夏(暖)季快冬(冷)季慢的特性。夏季冰舌下部冰溫增高,冰體粘聚力降低,塑性增大、易于流動,而且消融水大量滲入,使底部摩擦阻力減小、導致雪線以下夏季的運動速度相對增大。天山和祁連山的冰川冰舌區(qū),夏季運動速度一般要比冬季快50%。
地表有一些冰川,長期內在運動速度的變化上,還具時緩時快周期性變速的特點,這種現象稱為冰川躍動,或冰川波動。它是冰川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躍動期間冰流的速度可達1—10公里/年,比平靜期速度要快數十倍至數百倍。例如,1953年喀喇昆侖山南坡的庫西亞冰川在不到3個月內突然前進12公里。冰川躍動的原因說法不一,有人認為冰川的縱剖面是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