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氧化作用天然水中的氧化作用,包括使圍巖的礦物氧化和使水中有機物氧化。黃鐵礦是巖石中常見的硫化物,含氧的水滲入地下,使黃鐵礦氧化。
2FeS2+7O2+2H2O=2FeSO4+2H2SO4
12FeSO4+3O2+6H2O=4Fe(SO4)3+2FeO3·3H2O
游離的硫酸進而侵入圍巖中的CaCO3。
CaCO3+H2SO4=CaSO4+CO2↑+2H2O
硫化礦物的氧化是地下水中富集硫酸鹽的重要途徑。在硫化礦床附近和富含黃鐵礦的煤田地區(qū),在礦坑和風化殼中往往形成含大量硫酸鹽(10—15克/升)的酸性水。而在深層承壓水中,因含氧不足,就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
4)還原作用 在還原環(huán)境里,天然水若與含有機物的圍巖(油泥、石油等)接觸,或受到過量的有機物污染,碳氫化合物可以使水中的硫酸鹽還原。如:
CH4+CaSO4=CaS+CO2↑+2H2O
硫化物與CO2、H2O進一步作用生成CaCO3沉淀,而水中失去了硫酸鹽,富集了H2S。
CaS+CO2+H2O=CaCO3↓+H2S
在油田地下水、河湖底泥中及封閉的海盆底部,水中的有機質(zhì)受脫硫細菌作用,也會產(chǎn)生同樣結(jié)果。這些厭氧細菌就是依靠奪取硫酸根中的氧而生存的。
5)蒸發(fā)濃縮作用 在干旱地區(qū),內(nèi)陸湖和地下水正在經(jīng)歷鹽化作用。在蒸發(fā)濃縮過程中,各種鹽類的沉淀順序為:Al、Fe、Mn的氫氧化物,Ca、Mg的碳酸鹽、硫酸鹽和磷酸鹽,Na的硫酸鹽,Na、K的氯化物,Ca、Mg的氯化物,最后為硝酸鹽。
在青藏高原有眾多的鹽湖,富集了大量的KCl、NaCl,有的富集了Br、I、B、Li、Sr等,形成可供開采的鹽湖資源。
6)混合作用。雨水滲入補給地下水,地下水補給河水,河水注入湖泊或大海,河口段的潮水上溯,濱海含水層的海水入侵等,都是天然水的混合。兩種或幾種礦化度不同,成分各異的天然水相遇,混合以后的礦化度和化學組成都要發(fā)生變化。如果混合過程中沒有發(fā)生沉淀和吸附陽離子交換作用,那么混合前后水的礦化度之間呈線性關(guān)系,對任一組分來說都是如此。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