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號礦帶:位于礦區(qū)北西向脈狀隱爆角礫巖和第二次次英安玢巖密集帶1號礦帶下盤,已圈出17礦體。礦化帶厚度100~280m,延深約500~600m,最大深度達900m,礦化圍巖主要為蝕變花崗巖。銅儲量占全區(qū)的43.58%。
。商柕V帶:主要分布于次英安玢巖和脈狀隱爆角礫巖密集帶內。已控制礦帶長約600m,寬500m,礦化帶厚度200~260m,延深470~750m,最大延深達800m。帶內有11個礦體。礦體的圍巖主要為隱爆角礫巖、蝕變花崗巖,其次為次英安玢巖。礦帶銅儲量占全區(qū)的48.88%,是銅礦主要礦化帶。
、蛱柕V帶:位于Ⅰ號礦帶上盤。該帶規(guī)模較小,控制程度低,埋藏較淺。礦化帶厚度在300m以上,延深尚不清楚。已控制有13個礦體。礦化圍巖主要為蝕變花崗巖,其次為隱爆角礫巖,其銅儲量占全區(qū)的7.5%。
金礦體主要分布在I號礦化帶,賦存在650m高程以上的氧化帶中,金礦體一般厚幾十厘米到幾米,延長幾十到百余米,延深幾十至200余m,沒有天然礦體界限,呈脈狀,部分呈扁豆狀、透鏡狀,金品位一般3~5g/t,最高達30.24g/t。礦帶中發(fā)現金工業(yè)礦體數十個。
(5)礦石類型 銅礦石基本為原生硫化物礦石,以黃鐵礦、藍輝銅礦-輝銅礦為主,其次為硫砷銅礦、銅藍,少量的斑銅礦和微量的黃銅礦、黝銅礦、砷黝銅礦、硫鍺銅礦、硫銅鍺礦、錫黝銅礦等。銅礦物及黃鐵礦呈脈狀或浸染狀,充填交代隱爆角礫巖及蝕變次英安玢巖和蝕變花崗巖中。金礦石為氧化礦石,主要為褐鐵礦、針鐵礦、赤鐵礦等,局部見有少量黃鐵礦、自然金、方鉛礦、斑銅礦、藍輝銅礦、硅孔雀石、自然銅等。
(6)礦床類型 如上所述,紫金山銅金礦床與火山構造、次火山巖-英安玢巖及隱爆角礫巖帶密切相關,銅金礦化的成礦作用相當于燕山晚期,銅金礦化與蝕變作用,發(fā)生在本區(qū)最發(fā)育的次火山巖及隱爆作用之后的火山熱液作用。故成因類型劃歸為燕山晚期陸相火山巖次火山巖-隱爆角礫巖期后熱液脈狀礦床。金礦的最后定型則在表生成礦期的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