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營鉛鋅銀礦區(qū)位于河北省張北縣西南64km處,因在蔡家營村附近發(fā)現(xiàn)的礦區(qū)而得名。
蔡家營礦床是河北省地礦局第三地質大隊于“七五”期間勘查的一個大型鉛鋅銀礦,目前僅在礦區(qū)中的Ⅲ號礦帶探明儲量:鋅144萬t,其中富礦達60%以上,伴生銀832t、伴生金17t。
1.礦床發(fā)現(xiàn)、勘查、開發(fā)簡史
該礦區(qū),1958年當?shù)厝罕姰旇F礦開采。1959年河北省地質局張家口綜合地質大隊三中隊經過工作認為是鉛鋅礦,并用淺井、平硐進行控制,于1961年提交了《河北省張北縣蔡家營鉛鋅礦普查評價報告》,提出深部有進一步工作的必要。
從1977~1990年,河北省地礦局第三地質大隊對該區(qū)進行了大量地質、物化探勘查工作,取得了豐富的地質勘查成果。1987年編寫了《河北省張北縣蔡家營鉛鋅金銀礦區(qū)普查評價工作報告》,獲得鉛+鋅貧礦176萬t,品位4.47%;鉛+鋅富礦100萬t,品位8.95%;伴生金19t,品位0.49%g/t(其中Ⅲ礦帶單獨金5.8t,品位5.80g/t);銀1163t,品位29.38g/t(其中單獨銀211t,品位193.06g/t)。1988年決定繼續(xù)對礦區(qū)進行評價,投入了大量鉆探、坑探、槽探等工程。1990年提交了《河北省張北縣三號鄉(xiāng)蔡家營鉛鋅銀礦Ⅲ礦帶詳查地質報告》。
在地質勘查工作同時,1988~1991年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研究所、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物化探研究所等會同地質三隊,對該區(qū)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為進一步擴大礦區(qū)找礦前景提供了依據(jù)。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籌劃進一步勘探或以探建結合等方式開發(fā)蔡家營大型鉛鋅銀礦。
2.礦床地質特征
(1)地質概況 蔡家營鉛鋅銀礦床是華北地臺北緣蘭閻-蔡家營-青羊溝成礦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內蒙(古)地軸中部,蔡家營隆起的東部邊緣。礦區(qū)出露的地層主要是古元古界紅旗營子群大同營子組變粒巖、上侏羅統(tǒng)白旗組和張家口組火山巖。與礦化有關的燕山期侵入巖主要是薛家溝花崗斑巖株和石英(或花崗)斑巖脈。控礦構造,通過蔡家營礦區(qū)呈北東東向延伸至張麻井一帶的斷裂構造帶F45,對區(qū)內有關斑巖體和礦床分布起著控制作用(圖3.8.4)。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