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交代型鐵礦大部分形成于接觸帶,有的礦體可延伸到非夕卡巖的圍巖之中,礦體常成群出現(xiàn),形態(tài)復雜,多呈透鏡狀、囊狀、不規(guī)則狀和脈狀等,礦石礦物成分較復雜。鐵礦石以塊狀構(gòu)造為主,次為浸染狀、斑點狀、團塊狀和角礫狀構(gòu)造。該類鐵礦常伴生有可綜合利用的銅、鈷、金、銀、鎢、鉛、鋅等;甚至構(gòu)成鐵銅、鐵銅鉬、鐵硼、鐵錫、鐵金等共(伴)生礦床。礦床規(guī)模以中小型為主,也有大型。
這類鐵礦在我國分布十分廣泛,主要集中在河北省邯(鄲)—邢(臺)地區(qū)、鄂東、晉南、豫西、魯中、蘇北、閩南、粵北以及川西南、滇西等地,是我國富鐵礦石的重要來源。
按巖漿巖和圍巖條件,在工業(yè)上常分為邯邢式、大冶式和黃崗式鐵礦。邯邢式鐵礦圍巖主要是中奧陶統(tǒng)馬家溝組灰?guī)r,礦體常呈似層狀。大冶式鐵礦圍巖主要為三疊系大冶灰?guī)r,礦體形態(tài)不規(guī)則。黃崗式鐵礦成礦巖體為花崗巖及白崗巖,圍巖為古生界碳酸鹽巖夾火山巖系。
熱液型鐵礦床明顯受構(gòu)造控制,有的是斷裂控礦,有的是褶皺控礦,還有斷裂與褶皺復合控礦。熱液型鐵礦床與巖漿巖的關(guān)系常因地而異,多數(shù)礦體與巖體有一定距離。高溫熱液磁鐵礦、赤鐵礦礦床常與偏堿性花崗巖、花崗閃長巖、閃長巖類有關(guān),中低溫熱液赤鐵礦礦床常與較小的中酸性侵入體有關(guān),兩者多保持一定的距離。中低溫熱液菱鐵礦礦床與侵入體無明顯關(guān)系。圍巖條件對熱液型鐵礦的控制作用不甚明顯。圍巖蝕變是熱液型鐵礦的顯著特征,高溫礦床常見透輝石化、透閃石化、黑云母化、綠簾石化等;中低溫礦床多見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硅化、碳酸鹽化等。
大多數(shù)熱液型鐵礦體較小,常成群出現(xiàn)。礦體呈脈狀、透鏡狀、扁豆狀,多見分支復合,膨脹收縮,尖滅再現(xiàn)現(xiàn)象。礦石組合簡單,礦石品位一般較高。礦床規(guī)模以中小型為主。分布于內(nèi)蒙古、吉林、山東、湖北、廣東、貴州和云南等省、自治區(qū)。但也有大型礦床,如山東淄河一帶,產(chǎn)于上寒武統(tǒng)—中奧陶統(tǒng)碳酸鹽類巖石中的文登鐵礦床,該礦床為淺成-低溫熱液充填交代礦床。礦床由22個礦體組成,呈似層狀和透鏡狀,重疊平行分布。主礦體長7000m,厚12~36m,延深100~470m。礦石礦物以褐鐵礦、菱鐵礦為主。礦石品位TFe平均41%(褐鐵礦)、30%(菱鐵礦),探明鐵礦石儲量1.16億t,其中煉鐵用礦石儲量5400萬t。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