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礦山在生產期都存在進一步探礦的必要。對已知礦體、礦脈進行邊探、邊摸底,詳細準確地了解礦體的賦存情況,一方面可增加地質儲量,另一方面可為礦塊設計提供詳細的資料,科學合理地布置采礦工程。在生產期間,對已知礦體周邊進行探礦,了解礦體周邊是否還有未知的盲礦體,平行脈等。探礦、采礦工程布置的是否科學、合理,都直接影響礦山企業(yè)的經營效益,采礦成本,資金的流向,因此在布置探礦工程時,應遵循“全、準、少”的原則。全就是進行探礦后,能夠全面地了解礦脈的賦存情況及礦體周邊的情況;準就是布置工程要準確,工程做完后,就應對新探的對象有準確的了解,有一定的結論,為后面的探、采工作提供依據(jù);少:就是在能達到目的的基礎上,盡可能科學合理地少布置工程。地下各種工程單價都很高,稍有疏忽,就會造成浪費,無形增加成本,因此在設計、布置工程時,應建立有力的管理約束機制,按工程量大小規(guī)定審批權限。工程量較小時,由生產、技術管理部門設計、審查,交主管領導審批。當工程量達到一定規(guī)模后,應由生產技術部門設計、主管領導審查,最后由主要領導審批。在設計、審查、審批前,一定要召集有關技術人員進行認真地討論、分析、研究,確定合理的探采方案。只有責任明確,層層把關,才能避免浪費,避免“地道戰(zhàn)”工程。
在工程險收時,對超挖部分堅決不予驗收。要成立多方參加的工程驗收小組,制訂相關管理辦法,建立互相監(jiān)督機制。要對驗收人員進行技術、政治方面的教育和培訓,以提高他們的負責心和技術能力。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