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露天采場工程地質問題
礦區(qū)露天采場位于6-12A線之間,占地,總共有9級臺階,長度在3O一130 m之間,走向N30?W至正北之間,總坡角
之間,坡高117m。主要巖性是絹云方解千枚巖、炭質千枚巖、結晶灰?guī)r、角礫狀灰?guī)r及含礦硅質巖。受畢家山背斜及
斷層的影響,巖石十分破碎,裂隙發(fā)育但地下水作用微弱。不良工程地質現(xiàn)象暴露較多,在開采施工過程中發(fā)生過塌落,造成過人員傷亡的事故,在長時間降雨后更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5.3 支護毀壞、巷道變形
主要發(fā)生在l4行、30行ⅢT5、ⅢT15坑道。由于該區(qū)段地應力場復雜,地應力大,巖石千糜化,巷道在此成形困難。坑道的支護率均應在80% 以上,民采坑道支護率低,常出現(xiàn)掉塊塌落現(xiàn)象,巷道支護隨地應力不斷作用遭破壞,不得已重新清理挖掘再支護,費時又費工。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頁
發(fā)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