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蒙古翁牛特旗杏樹園金礦床是產于火山巖內構造蝕變破碎帶具明顯中低溫熱液特征的充填型礦床,探討它的形成機理,為尋找同類金礦床提供理論根據(jù)。
關鍵詞:內蒙古翁牛特旗;金礦床;地質特征;網脈狀構造;中低溫熱液裂隙充填型
中圖分類號:P618.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5716(2008)02-0083-03
杏樹園金礦床位于內蒙古翁牛特旗境內。華北有色地勘局第一物探大隊對內蒙古四分地-山嘴子一帶做了1:5萬分散流工作,共獲得分散流異常26處,本礦區(qū)屬于××分散流異常,其組合異常為Au、Ag、Pb、Zn、Mn、Sb。該隊105分隊對該區(qū)做了隨機原生暈檢查工作,獲得Au-Ag-Cu組合異常一處。1992年該隊101分隊對該區(qū)進行綜合評價,先后投入了1:1萬物化探掃面4km?,獲得有望異常1處;同時對該區(qū)進行1:1萬、1:2千地質填圖,發(fā)現(xiàn)Au礦化蝕變帶一條,長1200多米,寬20多米。通過進一步填圖及槽探工作,圈定Au礦體2條,礦化體2條,初步獲得Au資源量390.35kg,同時還有Ag、Cu、Pb、Zn可供綜合利用。
1 區(qū)域與礦區(qū)地質概況
該區(qū)位于陰山東西向復雜構造帶與大興安嶺新華夏系構造帶的交匯處,隸屬于天山一興蒙地槽系之內蒙地槽,介于西拉木倫河與少郎河兩條東西向深大斷裂帶之間。
1.1 區(qū)域地質概況
1.1.1. 地層
本區(qū)第四系覆蓋較嚴重,以侏羅系陸相火山沉積巖為主,多分布于各類斷陷盆地內。次為二迭系海陸交互相建造。依次為:
(1)上白堊統(tǒng):黑依哈達組(kh):為灰白、灰黑色--灰紫色流紋巖、酸性熔巖、含礫巖屑晶屑凝灰?guī)r、夾少量凝灰角礫巖及凝灰砂礫巖。
(2)上侏羅統(tǒng):白音高老組(Jby):為巖屑晶屑凝灰?guī)r、流紋質角礫凝灰?guī)r、火山角礫凝灰?guī)r及凝灰砂巖、頁巖。
馬尼吐組(Jmn):為安山巖、含角礫安山巖、層狀凝灰?guī)r及流紋巖、凝灰質砂巖、板巖。滿克頭鄂博組(Jm):早期為粗安質角礫熔巖、熔結角礫巖、流紋質角礫熔巖及流紋質晶屑玻屑凝灰?guī)r;晚期為凝灰質砂巖、砂礫巖及碎屑凝灰?guī)r。
發(fā)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