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臺
platform
大陸上自形成以后未再遭受強烈褶皺的穩(wěn)定地區(qū)。曾稱陸臺。1885年由E.修斯提出。在地槽地臺學說中,地臺是與地槽相對應的地殼穩(wěn)定構造單元,以含有未變質的沉積蓋層區(qū)別于地盾。
地臺具有雙層結構,即由基底和蓋層構成。基底由前震旦紀或前寒武紀的巨厚已變質的沉積巖系與火山巖組成,構造復雜,一般遭受過較強的區(qū)域變質作用;讕r石建造序列屬地槽型。蓋層由震旦紀或寒武紀以來的沉積巖系組成,其厚度一般不超過1000~2000米,未經(jīng)受區(qū)域變質作用。其沉積物組成地臺型建造序列。蓋層與基底以角度不整合接觸。地臺的主要特征有:
、傩螒B(tài)上呈等軸狀,面積一般超過數(shù)十萬平方千米,地貌反差小。
、诔练e建造多由高成熟度、分選良好的淺;蜿懴嗟貙咏M成,厚度不大但分布廣泛,地層成席狀體,對比性良好,有石英砂巖建造、粘土鐵質建造、碳酸鹽建造等。
、蹘r漿活動微弱,以大面積的陸相溢流玄武巖為特征。
、軜嬙熳冃稳,多發(fā)育短軸背斜和盆地;
、菔a石油、煤等能源和其他沉積礦產。
地臺內部按沉積蓋層的發(fā)育及變形情況可劃分出 3種次級構造單元:臺背斜,是地臺上的相對隆起區(qū),蓋層厚度。慌_向斜,是地臺上相對坳陷區(qū),蓋層厚度大;臺褶帶,是地臺上構造性質相對最活動的帶,地層厚度大,其中并可出現(xiàn)線狀褶皺和斷裂。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