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巖漿的種類和起源
根據(jù)目前研究,巖漿起源于上地幔和地殼底層,并把直接來自地;虻貧さ讓拥膸r漿叫原始巖漿。巖漿巖種類雖然繁多,但原始巖漿的種類卻極其有限,一般認為僅三、四種而已,即只有超基性(橄欖)巖漿、基性(玄武巖漿)、中性(安山)巖漿和酸性(花崗或流紋)巖漿。當然,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經過一個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在十九世紀中葉布恩森(Bonson,1851)曾提出有玄武巖漿和花崗巖漿兩種原始巖漿的主張,但關于花崗巖漿的論點一直未受重視,一些學者卻堅持認為只有一種玄武巖漿,而所有的巖漿巖都是由玄武巖漿派生出來的。這就是本世紀初至20年代期間風行一時的巖漿成因一元論。最早提出一元論者是戴里(Daly)和鮑文。但一元論不能解釋這樣一個眾所周知的地質事實,即花崗巖在大陸地殼中的分布要比玄武巖廣得多,例如據(jù)計算,花崗巖的分布面積比玄武巖大五倍,比其他深成巖大二十倍,并且花崗巖幾乎不與玄武巖共生。進入本世紀三十年代,列文生—列森格和肯尼迪(Kenndy,1933)根據(jù)花崗巖和玄武巖同為地殼中分布最廣的巖漿巖這一事實,又重新昌導花崗巖漿和玄武巖漿兩種原始巖漿的論點,即所謂巖漿成因二元論。本世紀中期前后,有人針對環(huán)太平洋“安山巖線”和阿爾卑斯型超基性侵入巖這種地質事實,又提出了安山巖漿和橄欖巖漿的論點。于是進入了所謂巖漿成因的多元論階段。目前認為種類繁多的巖漿巖就是從橄欖巖漿、玄武巖漿、安山巖漿、花崗巖漿通過復雜的演化作用形成的。這幾種原始巖漿是上地幔和地殼底層的固態(tài)物質在一定條件下通過局部熔融(重熔)產生的。
局部熔融是現(xiàn)代巖漿成因方面的一個基本概念,大致解釋如下:和單種礦物比較起來,巖石在熔化時有下列兩個特點:第一,是巖石的熔化溫度低于其構成礦物各自單獨熔化時的熔點;第二,是巖石從開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有一個溫度區(qū)間,而礦物在一定的壓力下僅有一個熔化溫度。巖石熔化時之所以出現(xiàn)上述特點,是因為巖石是由多種礦物組成的,不同的礦物其熔點也不相同,在巖石熔化時,不同礦物的熔化順序自然不同。一般的情況是:礦物或巖石中SiO2和K2O含量愈高,即組分愈趨向于“酸性”,愈易熔化,稱為易熔組分;反之,礦物或巖石中FeO、MgO、CaO含量愈高,即組分愈趨于“基性”,愈難熔化,稱為難熔組分。所以,巖石開始熔化時產生的熔體中SiO2、K2O、Na2O較多,熔體偏于酸性,隨著熔化溫度的提高,熔體中鐵、鎂組分增加而漸趨于基性。表中列出了巖屑砂巖在水壓為2000巴時所做的熔化實驗數(shù)據(jù)。由該表可知,熔體成分變化十分明顯,在690℃至730℃之間局部熔融現(xiàn)象很清楚。熔體成分中SiO2含量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CaO、FeO、MgO組分增加。在780度時巖石大部分熔化,熔體逐漸接近于花崗閃長巖的成分,殘留少量難熔基性組分。根據(jù)上述試驗和地質觀察,人們得出了局部熔融的概念,即在巖石開始熔化至全部熔化的溫度區(qū)間內,巖石中的易熔組分(酸性組分)先熔化,產生酸性熔體,殘留體為較基性的難熔固體物質。隨著溫度增高,熔體數(shù)量增加,其基性成分也逐漸增加;當溫度達到或超過巖石全部熔化的溫度時,巖石全部熔化,熔體成分和被熔化的原巖成分一致。巖石的局部熔融作用又叫重熔作用或深熔作用。巖石局部溶融基本是按石英—長石—橄欖石的順序進行。由于地殼深部和上地幔的溫度很高,固態(tài)地殼物質和上地幔物質同樣也會發(fā)生局部熔融或重熔作用,一般認為上地幔物質的局部熔融產生橄欖巖漿、玄武巖漿、安山巖漿;而地殼深部(底層)巖石的局部熔融作用產生花崗巖漿。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