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對環(huán)境適應的普遍性
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F(xiàn)在生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特征或行為。
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等器官都有明顯的適應性特征。例如,蟲媒花一般都是顏色鮮艷,氣味芳香,適于昆蟲傳粉;風媒花的花粉粒小而數量多,容易隨風飄散,適于風媒傳粉。借助風來傳播果實或種子的植物,如蒲公英、柳等,果實或種子上生有毛絨絨的白色纖維,這樣可以隨風飛揚。靠動物傳播果實的植物,如竊衣、鬼針草、蒼耳等,在果實的表面上有刺毛或倒鉤,容易附著在動物身上,被動物帶到其他地方去。
動物在形態(tài)、結構、生理和行為等方面也有許多適應性特征。例如,魚的身體呈流線型,用鰓呼吸,用鰭游泳,這些都是與水生環(huán)境相適應的。蜥蜴和家兔等陸生動物用肺呼吸,用四肢行走,體內受精,這些都是與陸生環(huán)境相適應的。猛獸和猛禽(如虎、豹、鷹等)都具有銳利的牙齒(或喙)和尖銳的爪,有利于捕食其他動物;被捕食的動物又能夠以各種適應方式來防御敵害,例如,鹿、兔、羚羊等動物奔跑速度很快,豪豬、刺猬身上長滿尖刺,黃鼬在遇到敵害時能分泌臭液,等等。
很多生物在外形上都具有明顯的適應環(huán)境的特征,在這方面有很多生動有趣的現(xiàn)象,如保護色、警戒色、擬態(tài)等。
保護色 動物適應棲息環(huán)境而具有的與環(huán)境色彩相似的體色,叫做保護色。具有保護色的動物不容易被其他動物發(fā)現(xiàn),這對它躲避敵害或捕獵動物都是有利的。昆蟲的體色往往與它們所處環(huán)境中的枯葉、綠葉、樹皮、土壤等物體的色彩非常相似。生活在草地、池塘中的青蛙是綠色的,活動在山間溪流石塊上的棘胸蛙卻是深褐色的,而樹蛙則隨著它所棲息的不同樹種而具有不同的體色。生活在北極地區(qū)的北極狐和白熊,毛是純白色的,與冰天雪地的環(huán)境色彩協(xié)調一致,這有利于它們捕獵動物。
有些動物在不同的季節(jié)具有不同的保護色。例如,生活在寒帶的雷鳥,在白雪皚皚的冬天,體表的羽毛是純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換上棕褐色的羽毛,與夏季苔原的斑駁色彩很相近。有些蝗蟲在夏天草木繁盛時體色是綠色的,到了秋末則變?yōu)辄S褐色。
警戒色 某些有惡臭或毒刺的動物所具有的鮮艷色彩和斑紋,叫做警戒色。例如,黃蜂腹部黑黃相間的條紋就是一種警戒色。據有人研究,鳥類被黃蜂螫一次,會記憶幾個月,當它們再見到黃蜂時就會很快地避開。有些蛾類幼蟲具有鮮艷的色彩和斑紋,身上長著毒毛,如果被鳥類吞食,這些毒毛就會刺傷鳥的口腔黏膜,吃過這種苦頭的鳥再見到這些幼蟲就不敢吃了。再比如蝮蛇體表的斑紋,瓢蟲體表的斑點,等等,都是警戒色。警戒色的特點是色彩鮮艷,容易識別,能夠對敵害起到預先示警的作用,因而有利于動物的自我保護。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