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層形成機制包括斷層破裂的發(fā)生和斷層的形成、斷層作用過程與應力狀態(tài)、巖石力學性質(zhì),以及斷層作用與斷層形成環(huán)境的物理狀態(tài)等問題。
從斷層破裂的微觀機制考慮,當巖石受力超過巖石的強度極限,即差應力超過其強度極限時開始破裂。破裂首先從微裂隙開始,微裂隙逐漸發(fā)展,相互聯(lián)合和擴展,形成明顯的破裂面,即斷層兩盤借以相對滑動的破裂面。斷裂開始出現(xiàn)時的微裂隙一般呈羽狀散布排列。微裂隙或者屬于剪裂,或?qū)購埩研再|(zhì)。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揭示出大多數(shù)微裂隙具張裂性。當斷裂面一旦形成而且差應力超過摩擦阻力時,兩盤就開始相對滑動,形成斷層。隨著應力釋放或差應力趨向于零,一次斷層作用即告終止。
Anderson等從斷層形成的應力狀態(tài)分析了斷層的成因,他認為形成斷層的三軸應力狀態(tài)中的一個主應力軸趨于垂直水平面。以此為依據(jù)提出了形成正斷層、逆斷層和平移斷層的三種應力狀態(tài)(圖2-4-17)。 Anderson模式基本上為地質(zhì)學家所接受,作為分析解釋地表或近地表脆性斷裂的依據(jù)。一般認為,斷層面是一個剪裂面,σ1與兩剪裂面的銳角等分線一致,σ3與兩個剪裂面的鈍角等分線一致。σ1所在盤向銳角角頂方向滑動,就是說斷層兩盤垂直σ2方向滑動。
形成正斷層或重力斷層的應力狀態(tài)是:σ1直立,σ2和σ3水平,σ2與斷層走向一致,上盤順斷層傾斜向下滑動,根據(jù)形成正斷層的應力狀態(tài)和莫爾圓表明,引起正斷層作用的有利條件是:最大主應力(σ1 )在鉛直方向上逐漸增大,或者是最小主應力(σ3)在水平方向上減小。因此水平拉伸和垂直上隆是最適于發(fā)生正斷層作用的應力狀態(tài)。
形成低角度逆斷層或逆掩斷層(沖斷層)的應力狀態(tài)是:最大主應力軸(σ1 )和中間主應力軸(σ2)水平,最小主應力軸(σ3)直立。(σ2)平行于斷面走向。根據(jù)逆掩斷層的應力狀態(tài)和莫爾圓表明,適于逆掩斷層形成的可能情況是:σ1在水平方向逐漸增大,或者是最小應力(σ3)逐漸減小。因此水平擠壓有利于逆掩斷層的發(fā)育。
形成平移斷層的應力狀態(tài)是:最大主應力軸(σ1 )和最小主應力軸(σ3)是水平的,中間主應力軸(σ2)是直立的,斷層面走向垂直于σ2,滑動方向也垂直于σ2,兩盤順層走向滑動。
Anderson模式雖然經(jīng)常作為地質(zhì)學家分析斷層作用的應力狀態(tài)的基本依據(jù),但該模型對自然界復雜的條件考慮不夠。為此,一些學者分別考慮了某些特定的邊界條件,提出了許多不同的斷層帶成因模式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