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高山雪線以上的永久積雪帶之外,季節(jié)性積雪在我國分布很廣。基本上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其北每年冬季都有比較穩(wěn)定的積雪。華北地區(qū)平均積雪日數(shù)為15—30天,東北和新疆北部約90天以上,穩(wěn)定積雪厚度約在10厘米以上,其北部一般可達20—30厘米,阿爾泰山和黑龍江北部幾乎可達半年左右。
影響融雪的因素有三,暖氣團來臨、太陽輻射和降雨,暖氣團挾帶大量的熱量來臨時,氣溫急劇升高,使積雪迅速融化,熱空氣帶來的水汽遇到雪面時降溫發(fā)生凝結,1克水汽凝結時放出的熱為597卡(1卡=4.1868焦耳),能使7.5倍的積雪消融。一般說融雪的熱量中約有70%來源于暖氣團,太陽輻射的能量可使30—35%的積雪融化。降雨對融雪的作用不僅在于它帶來的熱量,主要在于它能破壞雪的結構,引起積雪物理特性的變化,從而加速了融雪過程。
決定融雪徑流峰量的因素主要有積雪量、融雪的熱量和強度。前者受冬季降雪量控制,后者主要受春季暖氣團控制,暖氣團影響的范圍一般都比較廣泛而均勻。此外,流域上的積雪具有內部調蓄作用,能暫時蓄積一定數(shù)量的水,融雪水漫流匯集因受積雪阻滯影響速度也較緩慢,因此,融雪徑流過程線比降雨徑流過程線緩和得多。由于春汛顯著受溫度的影響,流量過程線與氣溫變化往往有相應的關系,因此融雪徑流具有日變化的特性,往往每天有一個峰。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