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水熱量的收支海水中的熱量主要來自太陽輻射。
它每年獲得的熱量等于支出的熱量,否則海水的溫度就要發(fā)生變化。從整個海水的年平均溫度來看,幾乎沒有變化。但一年中不同季節(jié)、不同海區(qū)的熱量收支并不平衡,因此引起了海水中溫度的分布與變化的不同。海水中的熱量收支情況如表1-2。表中的各項(xiàng)熱量收支,對海水溫度分布與變化的影響并不相同。熱量的收入以太陽短波輻射和大氣長波輻射最為重要。洋流帶來的熱量只對局部海區(qū)有較大影響,其它方式所提供熱量較少;熱量的支出以海面輻射和蒸發(fā)更為重要,在局部海區(qū)由洋流帶走的熱量對水溫變化也有較大影響,由于海水的垂直紊動混合,可把熱量傳到深處。
2.海水溫度的分布
1)海水溫度的水平分布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溫約為17.4℃,其中太平洋最高,達(dá)19.1℃;印度洋17.0℃;大西洋16.9℃。
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溫的分布特點(diǎn)是:北半球高于南半球,在南北緯0°—30°之間以印度洋水溫最高,在南北緯50°—60°之間大西洋水溫相差懸殊。形成上述特點(diǎn)的原因在于熱赤道北移,南半球的熱帶水一部分流入北半球,北半球暖流勢力強(qiáng)大,一直影響到高緯,受大陸和海底地貌影響,北冰洋的冷水不能大量南流;而南半球三大洋相連,并與南極大陸相接,因此冷卻效果特別明顯;印度洋熱帶海區(qū)三面受亞、非、澳大利亞大陸包圍,并受暖流影響,所以水溫最高。
世界大洋表面水溫分布的總趨勢是:水溫從低緯向高緯遞減;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海區(qū)水溫最高;大洋東西兩側(cè),水溫分布有明顯差異;在寒暖流交匯處等溫線特別密集,水溫水平梯度很大;夏季大洋表面水溫普遍高于冬季,而水溫的水平梯度則冬季大于夏季。總之,大洋表面水溫分布的這些特點(diǎn),主要是由太陽輻射和洋流性質(zhì)所決定的。
2)水溫的垂直分布大洋水溫的垂直分布,從海面向海底呈不均勻遞減的趨勢。在南北緯40°之間,海水垂直結(jié)構(gòu)可分兩層,即表層暖水對流層(一般深度達(dá)600—1000米)和深層冷水平流層。表層暖水對流層的最上一層(約0—100米)受氣候影響明顯,紊動混合強(qiáng)烈,對流旺盛,水溫垂直分布均勻,垂直梯度極小,故稱為表層擾動層。在此層下部與冷水之間形成一個溫躍層,水溫垂直梯度遞減率達(dá)最大值。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