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尼日爾共和國地處西非內陸,撒哈拉沙漠南面,面積126.7萬平方公里,人口1140萬(2002年)。該國主要信奉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法語。東臨乍得,西界馬里、布基納法索。南與貝寧、尼日利亞接壤。北與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毗連。其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在攝氏30度左右,是世界上最熱的國家之一。
尼日爾過去為法國殖民地,1960年獨立。
尼日爾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十分低下,農業(yè)嚴重依賴氣候,收成不穩(wěn)定,且三年一鬧災,國內生產總值人均186美元(2002年),63%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34%的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中。按聯(lián)合國人類發(fā)展指數(shù)的排名,近幾年來一直在最后幾位徘徊,其中1995年和1996年均列倒數(shù)第一,2001年倒數(shù)第二。
20世紀90年代尼日爾政局一直動蕩,經濟陷入了長期危機階段;在1999年民選政府成立后,由于西方國家及國際社會的認可與贊同,外援開始恢復,并在漸漸擴大,加之尼日爾第五共和國政府始終把發(fā)展農業(yè)、解決糧食危機、戰(zhàn)勝貧困作為首要任務來抓,經濟出現(xiàn)了抬頭的良好局面。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21.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9%。目前尼日爾經濟總體呈發(fā)展態(tài)勢,但由于經濟基礎薄弱,土地沙化嚴重,且債務負擔重,經濟仍十分困難。
尼日爾貨幣為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
尼日爾有公路約146600公里,其中有3760公里為瀝青公路。尼日爾沒有鐵路,所有的進出口或由卡車運輸,或通過空運。尼日爾有3個國際機場,另外還有4個國內民用機場。
二、地質和礦產資源
1 地質概況
尼日爾屬非洲內陸盆地地區(qū),北部為阿哈加爾地塊及其支脈艾爾地塊,西南與布基納法索相鄰部分同樣為基巖隆起的地塊,其間為優(yōu)利米丹和乍得兩個大型盆地。根據(jù)阿哈加爾地塊南北的地層對比,古生界明顯向南減弱,砂巖增多,表明阿哈加爾地塊在古生代時是北非地臺沉積區(qū)的一部分,因海西運動上升被切割至結晶基巖。優(yōu)利米丹和乍得盆地是中生代晚期主要在結晶基巖隆起背景上發(fā)育起來的,北側的古生界在盆地內部不存在。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