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監(jiān)視震源子波波形變化,應設置子波檢波器。子波檢波器井至震源的距離應小于震源子波主頻的波長,一般為10m左右。井深應大于激發(fā)井深,并保證子波不受干擾。
5.7.10施工中應及時分析監(jiān)視記錄,作出質量評述和初步整理。應檢查觀測點深度,重復觀測點之間的時間誤差不應大于1ms。否則應及時校核和補充觀測。
5.7.11當VSP孔不在地震測線上時,應穿過鉆孔作聯井測線。
5.7.12激發(fā)點附近,應做低(降)速帶測定。
5.8 煤礦床水水文地震勘探數據采集
應依據水文地質的特殊任務,通過試驗確定地震數據采集方法。
5.9 現場處理系統(tǒng)
5.9.1為監(jiān)控野外施工質量、檢驗試驗效果、調整野外施工部署和及時提供初步成果資料,各施工單位應配備現場處理系統(tǒng)。
5.9.2現場處理系統(tǒng)應具備地震資料常規(guī)處理程序的基本模塊,如預處理、頻譜分析、道編輯、初至切除、振幅補償、濾波、抽道集、靜校正、速度分析、動校正、水平疊加、疊后修飾及剖面顯示等。
5.9.3處理要求
a)處理前應對濾波參數、振幅補償參數進行測試;
b)觀測系統(tǒng)定義正確;
c)初至切除適當;
d)疊加速度選擇合理;
e)剖面顯示清晰、美觀、能量均勻。
5.9.4當天施工的資料宜于當晚處理出初疊剖面,以指導次日的野外施工。
5.9.5現場處理系統(tǒng)應有必要的工作環(huán)境,室內應整潔,溫度、濕度適當。
5.10 野外地震資料整理
5.10.1每天施工結束后,應將儀器班報與原始記錄磁帶以及測量、爆炸、鉆井等班報進行核對。 各種班報按測線順序裝訂成冊。班報式樣見附錄C1、C2、C3、C4。
5.10.2監(jiān)視記錄分測線,按炮序裝訂成冊。每冊前應加貼封面,封面式樣見附錄C5。各監(jiān)視記錄冊第一炮應加蓋監(jiān)視記錄登錄章(見附錄C6),其余記錄可只填寫日期、文件號、炮點樁號。采集因素改變時,應在相應的記錄上注明。每張試驗記錄均加蓋記錄登錄章,并填寫齊全。 [1] [2] [3] [4] [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