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坑水系指在采煤過程中,從煤系地層中涌出的水,亦稱為礦坑涌水,一般通過提水泵從坑下中央水倉排向地面,故又稱其為礦坑排水. 其主要來源有4 個方面:
a. 大氣降水. 隨著煤炭的大量開發(fā),井下采空面積逐漸增大,圍巖應力場也發(fā)生變化,煤層回采后頂板開始沉陷,地表出現(xiàn)裂縫和塌陷,大氣降水有的直接通過裂縫灌入坑道,有的則沿有利于入滲的構造、裂隙及土壤等補給礦床含水層,因此大氣降水入滲補給是一種發(fā)生在流域面上的補給水源.
b. 地表水. 由于采煤進一步溝通原始構造,同時又產(chǎn)生新裂隙與裂縫等次生構造,當?shù)V區(qū)有河流、水庫、水池、積水洼地等地表水體存在時,地表水就有可能沿河床沉積層、構造破碎帶或產(chǎn)狀有利于水體入滲的巖層層面補給淺層地下水,再補給煤系地層中的含水層,或通過采煤產(chǎn)生的裂隙直接補給礦井.
c. 地下水. 地下水是大部分礦床的直接補給水源,主要指煤層頂板和底板含水層中的水. 當?shù)V井揭露或通過含水層時,賦存于含水層中的水就涌向坑道,成為礦井的充水水源.
d. 老窯積水. 開采歷史悠久的礦區(qū)的淺部分布有許多廢棄的礦窯,賦存了大量積水,它們像一座座小“水庫”分布于采區(qū)上方及附近,一旦與礦井連通,短時間內(nèi)有大量水涌入礦井,其危害性很大.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