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是由受太陽引力約束的天體組成的系統(tǒng)是宇宙中的一個小天體系統(tǒng)。太陽系的結構可以大概地分為五部分:
1.太陽(Sun)
太陽是太陽系的母星,也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成員。它有足夠的質量讓內部的壓力與密度足以抑制和承受核融合產生的巨大能量,并以輻射的型式,例如可見光,讓能量穩(wěn)定的進入太空。太陽在赫羅圖上的位置
太陽在分類上是一顆中等大小的黃矮星,不過這樣的名稱很容易讓人誤會,其實在我們的星系中,太陽是相當大與明亮的。恒星是依據赫羅圖的表面溫度與亮度對應關系來分類的。通常,溫度高的恒星也會比較明亮,而遵循此一規(guī)律的恒星都會位在所謂的主序帶上,太陽就在這個帶子的中央。但是,但是比太陽大且亮的星并不多,而比較暗淡和低溫的恒星則很多。
太陽在恒星演化的階段正處于壯年期,尚未用盡在核心進行核融合的氫。太陽的亮度仍會與日俱增,早期的亮度只是現(xiàn)在的75%。
計算太陽內部氫與氦的比例,認為太陽已經完成生命周期的一半,在大約50億年后,太陽將離開主序帶,并變得更大與更加明亮,但表面溫度卻降低的紅巨星,屆時它的亮度將是目前的數千倍。
太陽是在宇宙演化后期才誕生的第一星族恒星,它比第二星族的恒星擁有更多的比氫和氦重的金屬(這是天文學的說法:原子序數大于氦的都是金屬。)。比氫和氦重的元素是在恒星的核心形成的,必須經由超新星爆炸才能釋入宇宙的空間內。換言之,第一代恒星死亡之后宇宙中才有這些重元素。最老的恒星只有少量的金屬,后來誕生的才有較多的金屬。高金屬含量被認為是太陽能發(fā)展出行星系統(tǒng)的關鍵,因為行星是由累積的金屬物質形成的。
行星際物質
除了光,太陽也不斷的放射出電子流(等離子),也就是所謂的太陽風。這條微粒子流的速度為每小時150萬公里,在太陽系內創(chuàng)造出稀薄的大氣層(太陽圈),范圍至少達到100天文單位(日球層頂),也就是我們所認知的行星際物質。 太陽的黑子周期(11年)和頻繁的閃焰、日冕物質拋射在太陽圈內造成的干擾,產生了太空氣候。伴隨太陽自轉而轉動的磁場在行星際物質中所產生的太陽圈電流片,是太陽系內最大的結構。
地球的磁場從與太陽風的互動中保護著地球大氣層。水星和金星則沒有磁場,太陽風使它們的大氣層逐漸流失至太空中。 太陽風和地球磁場交互作用產生的極光,可以在接近地球的磁極(如南極與北極)的附近看見。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