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來源:以其和綠泥石相似而命名。
化學組成:成分變化較大,還常含有CaO及TiO2。
類別:硅酸鹽礦物-島狀硅酸鹽-硬綠泥石族。
概述:硬綠泥石是一種硅酸鹽礦物,為錳、鎂和鐵的堿性鋁硅酸鹽。礦物顏色為暗綠色,具有珍珠光澤。如果富錳就稱為錳硬綠泥石;富鎂則稱鎂硬綠泥石。
晶系和空間群: 有兩種多型,為三斜晶系和單斜晶系,空間群分別為Ci和C2/c。
晶胞參數:a0=0.950nm,b0=0.548nm,c0=0.916nm,α=90o11,β=90o111,γ=90o11(三斜), a0=0.952nm,b0=0.547nm,c0=1.819nm,α=90
形態(tài):晶體為假六方晶體片狀,通常以鱗片狀或玫瑰花形集合體產出。
顏色:深灰色,或從淺綠色至綠黑色。
條痕:同顏色。
透明度:半透明。
光澤:玻璃光澤,解理面上可見珍珠光澤。
硬度:6.5。
解理和斷口:解理完全,參差狀斷口。
比重:3.6g/cm3
其他性質:薄片可彎曲,但易折斷,無彈性。
鑒定特征以較高的硬度和脆性區(qū)別綠泥石,與云母的區(qū)別是薄片無彈性。
成因和產狀:形成于區(qū)域變質形成的巖石,如片巖和千枚巖,還形成于偉晶巖,伴生礦物有白云母、綠泥石、石榴子石、十字石和藍晶石。
著名產地:瑞典Saas 和Lukmanier等。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