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物表面反光的能力稱為光澤。
物理光學(xué)告訴我們,礦物光澤的強弱決定于礦物對可見光的吸收,吸收愈大則反射愈大、光澤愈強,反之則弱。
礦物光澤的分級:一般分為金屬光澤和非金屬光澤,非金屬光澤又細(xì)分為半金屬光澤、金鋼光澤和玻璃光澤。下面的數(shù)字指標(biāo)可供參考:
金屬光澤 N>3,R=20-95% 半金屬光澤 N=2.6-3.0,R=8-20% 金剛光澤 N=1.9-2.6,R=10-29% 玻璃光澤 N=1.3-1.9,R=2-10% 由于光澤與條痕、透明度相互有關(guān),故觀察者可以配合條痕、透明度來判斷光澤的等級,F(xiàn)將肉眼劃分金屬光澤等級的標(biāo)志介紹如下:
金屬光澤 呈明顯的金屬狀光亮,不透明,條痕為黑色。例如自然銅、方鉛礦、磁鐵礦等。
半金屬光澤 呈弱金屬狀光亮,半透明,條痕以深彩為主。如辰砂、黑色閃鋅礦等。
金剛光澤 呈金剛石狀光亮,半透明或透明,條痕為淺彩色、無色或白色。例如金剛石、白鎢礦、淺色閃鋅礦等。
玻璃光澤 呈玻璃狀光亮,透明,條痕為無色或白色。如水晶、正長石,冰洲石等。
如果礦物表面不平,或帶有細(xì)小孔隙,或不是單體而是集合體,則其表面所反射出來的光量因經(jīng)受多次折射、反射而增加了散射的光量,從而造成下列特殊光澤:
絲絹光澤 透明礦物,呈纖維狀集合體時,表面具絲絹光亮。如纖維狀石膏、石棉等。
珍珠光澤 透明礦物,在極完全的解理面上具珍珠狀光亮。如云母、石膏等。
油脂光澤 透明礦物,解理不發(fā)育,在不平坦的斷口上具油脂狀光亮。如石英、石榴子、石磷灰石等。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