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圍繞稀土的糾葛在2010年年底再次出現(xiàn)新的變化。多家外國媒體12月30日報道稱,日本企業(yè)從中國收購做精密儀器剩下的碎玻璃,以從中提取稀土。有分析稱,日本這種零敲碎打、偷梁換柱的小動作并不是第一次,這種貿易中的“小魔術”只是一系列的配套獲取稀土做法中的一步。中國稀土專家李永繡30日說,日本這種看似不太合常理的做法,是有自己的考慮的。很可能是希望在中國降低出口配額的情況下,將有限的配額用在進口更加珍稀、戰(zhàn)略價值更高的稀土上。
用碎玻璃提煉稀土?
法新社30日引述中國媒體的報道說,對于中國限制稀土出口,一些對中國稀土資源長期依賴的國家表示不滿,但同時也被發(fā)現(xiàn)“小動作”不斷。報道說,日本一面指責中國在稀土出口上對其“差別對待”,但一面正在以各種隱蔽手段繼續(xù)從中國變相獲取稀土資源。日本三井物產等企業(yè)據(jù)信從中國進口碎玻璃等“廢棄物品”,從中提取獲得稀土元素。
南昌大學稀土科技專家李永繡教授30日說,用到稀土的玻璃中鑭、鈰的含量是比較高的,這兩種稀土元素本身是高豐度的、供大于求的,按道理講,從碎玻璃中提取成本相當高,但考慮到中國的稀土出口配額減少,國外的稀土企業(yè)在從中國進口稀土時都把配額用在資源更加稀少、經濟價值更高、在高科技和國防技術領域更重要的稀土元素上,至于產量比較多的鑭和鈰,則從玻璃回收中獲得長期供應保障。
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xié)會理事長笠井爚雄就此事表示,這個新聞是否真實,目前還沒有辦法確認。但是,日本科研機構已開始研究有關替代稀土的技術了,F(xiàn)在,一方面是這種技術還不完全成熟,另一方面是投入市場后成本比較高,日本希望在能夠購買到稀土的情況下,還是先購買稀土。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資源稀缺的經濟大國,明治維新30年基本上就用光了國內埋藏的石油;維新100年用光了國內埋藏的煤炭。歷史的經驗告訴日本,確保資源的最好方法不是軍事,而是科技。日本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研究稀土資源的利用,如今,日本產業(yè)界已有50年的稀土提取與應用的技術積累。日本某公司早在1967年就開發(fā)出“溶媒萃取分離法”并將其運用于工業(yè)化生產,實現(xiàn)了將稀土內十幾種性質相近元素進行分離的產業(yè)化應用。
多種途徑降低“中國風險”
日本目前每年需要的稀土大約是3萬噸,幾乎全部從中國進口。笠井爚雄說,日本在稀土供求上正在尋求“脫中國化”,目前已考慮從越南、蒙古、美國等國進口稀土。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