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們在轉型的過程中確實遇到了不少困難,比如資金怎么解決,人員怎么安置,以什么樣的比例出資,進行資源整合的礦主是否會合作等等.同時,在整合的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原煤減產,財政下滑等問題."云衛(wèi)東說,他們只有頂住壓力來強行關閉.
按照該旗的發(fā)展模式,就是"關小上大",隨著30多家小煤礦的關閉,國電、神華、匯能等能源巨頭成為縣域經濟發(fā)展的引擎.
對這項政策觀察了3年之久的趙成相終于選擇了全身而退,他從煤礦上賺到的錢里拿出3億元砸向觀光農業(yè).當?shù)卣部犊亟o予了400萬元的財政補貼,同時將其列入當?shù)馗呖萍加^光農業(yè)示范基地.
一位當?shù)匾呀浲顺龊筚x閑在家的小煤礦老板說:"趙成相的煤礦雖然年產30萬噸,但不是明天可能關閉就是后天可能關閉,遲早而已."
實際上,這只是內蒙古能源整合浪潮的一個序曲.
整合"先驅"
內蒙古看起來似乎要成為另一個山西.
"鄂爾多斯要'四大皆空',就是煤炭挖空、地挖空、人走空、財散空."一位當?shù)氐拿旱V老板念叨著坊間的順口溜.
作為中國"煤都",鄂爾多斯的煤炭儲量占全國六分之一.2001年之后,全國煤炭價格大幅度上漲,鄂爾多斯市的千萬富翁近乎以每天一個的速度產生,煤炭經濟也隨之成為鄂爾多斯的支柱產業(yè)之一.
當時鄂爾多斯的煤炭企業(yè)格局是,當?shù)貒忻禾科髽I(yè)只有神華集團,擁有20個煤礦;其余均為民營地方企業(yè),擁有大大小小上千個礦井.長期以來國有和民營兩大陣營勢均力敵,各自占據(jù)半壁江山.
這也是整個內蒙古煤炭產業(yè)的縮影.山西和內蒙古雖同屬中國產煤基地,但兩個省份在煤炭資源開采過程中所運用的形式卻相差很大.據(jù)記者了解,山西省、市、縣直屬國有控股和參股煤炭企業(yè)產能占全省的一半左右.而內蒙古的現(xiàn)狀則是,地方政府獨資、控股、參股企業(yè)少,大部分收益由開發(fā)企業(yè)和個人所得,地方得到的利潤少.
2005年9月,國務院下發(fā)《關于全面整頓和規(guī)范礦產資源開發(fā)秩序的通知》,當年全國范圍內的礦產資源整合戰(zhàn)打響,內蒙古鄂爾多斯首當其沖.
除了"30萬噸煤炭產量"的硬指標,當?shù)匾笏忻旱V都要進行全面技改,這令許多試圖茍且偷生的小煤礦無路可逃.自當年開始,整個鄂爾多斯市的地方煤礦之間的合并風潮盛極一時.財大氣粗的煤炭集團和注定要被關停的小煤礦成為收購與被收購者.通常采用的做法是,大煤礦買下小煤礦采礦權的絕大部分股份,留下一小部分股權給原來的礦主.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