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角閃巖 主要由普通角閃石(含量大于85%)和斜長石組成,粗粒到細粒,多呈塊狀構造或不清楚片理,巖石顏色較深。如斜長石增多(大于15%),稱斜長角閃巖;如淺色礦物以石英為主,則稱角閃片巖。此類巖石主要是基性巖、中性巖、富鐵白云質泥灰?guī)r的中高溫區(qū)域變質產(chǎn)物。
8.變粒巖 以長石和石英為主的區(qū)域變質巖,長石主為鈉長石、中酸性斜長石,其含量大于石英;暗色礦物一般少于30%,主為黑云母、普通角閃石、透閃石、電氣石、磁鐵礦等。具細粒等粒粒狀變晶結構(粒度一般小于0.5mm),常具微細片理或條帶狀構造。粒度增大時可過渡為片麻巖,片狀、柱狀礦物(主要為暗色礦物)小于10%時,稱為淺粒巖。粒變巖是由半粘土質巖石、粉砂巖、中酸性火山巖及凝灰?guī)r等經(jīng)中級變質作用的產(chǎn)物。
9.麻粒巖 是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形成的區(qū)域變質巖,溫度大致為700—900℃,壓力為0.7×1010—1.2×1010Pa,相當于地下25—40km的深度。淺色礦物成分主為斜長石,有時含有石英,暗色礦物主為不含或基本不含水的礦物,如紫蘇輝石、透輝石等,有時含有黑云母、普通角閃石、石榴子石等。具中粗;◢徸兙ЫY構,片理構造不清楚,塊狀構造。暗色礦物含量若少于30%,稱淺色麻粒巖或酸性麻粒巖;其含量若大于30%(甚至可達80—85%),稱暗色麻粒巖或基性麻粒巖。麻粒巖是變質程度最深的巖石,關于其成因,普遍認為是原先位于地殼上部的巖石因構造運動而逐漸埋藏到地下深處,受到高溫變質作用而成。70年代以后,有的地質學家認為是由上地幔派生的巖漿,上升侵入地殼底部,在高溫高壓下變質而成。還有一種看法,原巖是洋殼板塊俯沖至地殼深處熔融的產(chǎn)物。麻粒巖廣泛分布于太古宙古老地層中,并常富含金、銀、鉻、鎳、鉑、銅、鉛、硼、石墨、壓電石英、寶石、云母、金紅石、磷灰石等礦產(chǎn)。
10.榴輝巖 是一種典型的高壓變質巖石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